河南偷井盖,河南人与井盖的“相爱相杀”

qinzhiqiang 10-07 17:12 5,179次浏览

最近因为哄抢井盖,被遗忘很久的“河南井盖梗”又重出江湖。

8月1日,一辆满载井盖的车辆途径河南固始县时侧翻。随后货主报警,称33吨下水道井盖被附近村民抢光。

3日,当地派出所回应:“当着面才算抢,少量侵占不构成犯罪”,认为此事够不上哄抢,引起网友讨论。4日,固始县公安局发布通报,已追回了部分井盖,涉事民警已停职接受调查。

河南人与井盖的“相爱相杀”,地域黑,不可取

虽然井盖已经追回部分,但河南人和井盖又扯上了关系。

根据清博舆情系统显示,此事网民的负面情绪居多,占79.6%,正面评论仅占9.09%。

河南人与井盖的“相爱相杀”,地域黑,不可取

通过词云图可见,网友围绕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讨论。可以看出,相比哄抢33吨井盖的事件本身,网民更关注的是河南省。

河南人与井盖的“相爱相杀”,地域黑,不可取

河南人与井盖的“不解之缘”

河南人与井盖的不解之缘,要追溯到90年代末了。

上世纪90年代,有关河南的负面报道让河南人受到广泛关注,尉氏县的假棉花案,震惊全国的“有毒大米”,虽然河南也有不少正面报道,但在大家的潜意识里,河南人的形象受到了损害。

2000年左右,井盖被偷的事情时常发生,那时一个井盖能卖到上百元,且犯罪成本低。据大连日报报道,2008年大连市内四区共丢失排水井盖1270个,直接经济损失近30万元。

井盖失窃的事件常有,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偷井盖的人主要来自河南。搜索近几年的新闻也可以看到,偷井盖的犯罪团伙并没有特定的省份,每个省份都有恶人,只是因为大家对河南省带着“有色眼镜”

刻板印象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沃尔特·李普曼提出,他在1922年发布的《公共舆论》中写到:“成见对决定个体对于其他个体或物体的知觉具有巨大的影响。若用于群体知觉,则这些头脑中的图像就是对于群体成员想相像,并且彼此区别不太明显的成见。”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河南”两字,第一个出现的话题就和井盖相关。当人们对一个地理区域有固定的看法时,不论事实如何,这个地域的人们就被贴上了标签,负面特征被集中放大。

河南人与井盖的“相爱相杀”,地域黑,不可取

大部分人遇到几件类似的人或事时,会选择性忽略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差别,开始归纳分类,以某个观点来代表一个整体。

日常生活的接触、道听途说的消息、媒体的报道,当不同的信源都传递给你类似的信息时,人们会将其内化为个人记忆。在此情景下,河南人的地域刻板印象和偏见逐步形成和稳定。

截至8月6日16:00,话题#车辆侧翻村民搬空33吨井盖#阅读量达2.5亿,讨论4.2万。

河南人与井盖的“相爱相杀”,地域黑,不可取

地域污名的负面效应

地域歧视作为负面标签,带给被污名地区的人不仅仅是一句调侃那么简单。这种难以摆脱的身份,会让人产生不悦,也会产生恶意排斥的行为。

2018年5月,微博网友爆出爱奇艺的内部邮件,邮件中写到,爱奇艺在应聘员工时,会先将河南人过滤掉。虽然爱奇艺方很快回应彻查此事,但这足以看出河南省受到的地域歧视有多严重。

河南人与井盖的“相爱相杀”,地域黑,不可取

社会心理学中,情绪、认知和行为是相辅相成的,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负面的情绪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而认知又决定了个人的行为。

河南人可能并没有做什么,缺乏客观依据的偏见,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已经使部分人做出了歧视性的举动,网络上的一句留言、现实生活中的一句嘲讽、不招某个地域的人的规定,地域歧视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交往和工作机会。

一位来自河南的网友说:“每次出门在外,都告诉自己要体验河南好的一面,用实际的行动来证明河南人也是有素质优秀的,这下实锤了…”当被污名者感到外界的负面评论又无力改变时,会倾向于消极的面对种种污名化的标签。

河南人与井盖的“相爱相杀”,地域黑,不可取

除了河南,还有“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苏南人不嫁苏北人”等地域歧视语。网络匿名的特性,让不负责任的言论在空旷的赛博空间里蔓延、回荡。关于地域的简单的、武断的结论,遏制住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网络社会里,多思考多查证,不要被刻板印象蒙蔽了双眼,是网络社交人基本的生存之道。

“地域黑”不可取

地域身份能够给予人强烈的归属感与身份感,它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也是人们所身处的众多坐标系之一。出于共通的情感,我们很多人愿意为家乡正名。

我们脚下的土地被称为“家乡”,它独特、含混、复杂,正如不能用一个污名化的标签概括它,也很难用一个客观的、明确的词语来表述它。但是,很多人的奋斗史是在这里书写的,因而,“地域身份”或者说家乡,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我们愿意去守护的含义。

不能因为某一件事,就给整个群体贴上标签。

“地域黑”,不可取!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