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融资历史:3年估值翻了20倍,今日头条D轮融资10亿美元

qinzhiqiang 10-08 9:18 4,617次浏览

今日,多家媒体引爆了今日头条D轮融资的消息。

据悉,今日头条已于2016年年末拿到红杉资本、建银国际等机构投资的10亿美元D轮融资,现在的估值已经超过110亿美元。

3年估值翻了20倍,今日头条D轮融资10亿美元

事实上,关于今日头条新一轮融资的传闻始于去年的7月,当时腾讯将投资今日头条的传闻被传得沸沸扬扬,不过最终以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在头条问答上的辟谣告终。

不过,今日头条的融资步伐并未停止,BAT都曾与今日头条有接触。去年11月,也曾传出今日头条筹资约10亿美元融资的消息,可能在今日头条寻求海外扩张之际发挥作用。

直到今日,今日头条此轮融资的消息终于得以披露。据悉,此次负责具体融资的是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柳甄,柳甄原为Uber中国高级副总裁,负责Uber中国战略投资等方面业务。2016年8月,滴滴出行和Uber中国合并,柳甄于9月30日从Uber离职。此后,柳甄受张一鸣的邀请,加盟今日头条负责战略投资等工作。

三年估值翻了20倍

新浪、周鸿祎为何要“套现”离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日头条完成最新一轮融资的同时,新浪与360董事长周鸿祎已经分别退出今日头条的股东序列。其中,新浪的股份转给了其他投资人,周鸿祎所持股份则转让给今日头条的管理层。

2016年的6月3日,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张一鸣向媒体宣布今日头条第三轮融资,融资额达到1亿美元。据称,投资方对今日头条的估值当时达到5亿美元。在这轮融资中,红杉资本为领投方,新浪微博为跟投方。

3年估值翻了20倍,今日头条D轮融资10亿美元

如今头条估值110亿美元。三年时间,从5亿到110亿美元,收益翻了20多倍。可以说,新浪在今日头条上的投资已经获得高额投资回报。

业内人士分析,新浪和360退出的原因不尽相同。新浪的退出主要是由于今日头条与新浪及新浪微博的利益冲突较大,和新浪、新浪微博存在多层面的同业竞争,今日头条的盈利主要依靠广告,它的发展壮大无疑是对新浪微博的广告份额的瓜分;而周鸿祎退出今日头条的原因则出于360私有化,周鸿祎需要出售股权,回笼一部分的资金。

当初被移动互联网革命了的媒体人们拿今日头条出气——控诉张一鸣偷了他们的内容做了一个5亿美金的大公司。

而今上线四年多的今日头条,日活用户达到了7800万 ,月活用户1.75亿 ,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 76分钟(截止2016年年底)。而头条上短视频日均播放量13亿,日均播放总时长3700万小时。

有媒体认为,今日头条之所以能成为黑马,因为其有着一项强大的技术武器——推荐引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的选择越来越多,选择过多,信息超载,也常常会使人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推荐引擎便开始展现技术优势,发挥出威力。

一言以蔽之,就是:满足了用户阅读新闻的个性化需求。

那么,从外部大环境来说,从后门户时代开始,互联网行业对新闻资讯型信息内容的普遍轻视,尤其是效率更高的搜索引擎的崛起,用户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电商、社交、游戏等更为具体的服务上。而今日头条的崛起无疑归功于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用户对于信息这一原始的求知需求又重新被挖掘了出来。

可以说,今日头条发展的逻辑体现了互联网从传统媒体到门户网站再到移动资讯应用的发展,其实是从以编辑为中心,主导价值观到以用户为中心,自我选择的价值观的过渡。

“今日头条”在试图掌控移动互联网时代资讯的入口,自然价值不低。

然而,与此同时,今日头条“毫无门槛”地广纳内容的“开放”态度,使得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低劣内容广受诟病。高质量内容生产力不足,使它选择了高调加大力度补贴内容生产者。不过,无论是去年9月10亿砸向内容生产者,还是后来的“千人万元计划”,反而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一个以低质量内容骗取补助的自媒体群体逐渐兴起。

可见,砸钱并不能砸出优质内容的护城河。在这个优质内容稀缺的时代,如果不能吸引到优质内容,似乎发展前景堪忧。有知情人士透露,新浪退股的一部分原因或许也有此因素。

“内容分发”成香饽饽

BAT都来“抢食”今日头条是好事么?

如今的互联网市场,一些所谓的人口红利、流量红利、入口红利已经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曲线越来越平缓的用户增长和增长乏力的盈利。

而2017年内容分发这个概念十分火爆,来自内容领域的流量争夺尤为激烈。

内容分发开始成为移动互联网争夺的主战场,究其原因:一方面,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力被解放,大家开始更多地从事与创意相关的工作,如写作、娱乐行业等;另一方面,富裕阶层的兴趣也带来了强大的内容消费能力。

3年估值翻了20倍,今日头条D轮融资10亿美元

百度今年调整战略重回内容分发领域,李彦宏在2017开年内部信中大声宣布:“百度从本质上来讲,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在做内容的分发”,向今日头条宣战。

而在2015年,马化腾在琢磨了许久互联网下半场之后宣布,“腾讯只做两件事:连接器和内容产业”。2017年,腾讯要拿出12亿元补贴自媒体,还出资3.5亿元领投快手,正是被视为是要遏制头条在短视频领域的上升态势。

而财大气粗的阿里立足短视频,宣布投入20亿打造新的“土豆”平台,打出的核心优势正是“内容生态+多点分发”。

似乎一夜之间,巨头们纷纷认识到:“只有头条模式才能拯救流量,创造用户粘性。”这是互联网公司长跑的生死线。

因此,今日头条所面临的竞争格局可谓群狼环伺。

就在这场移动新闻客户端与技术搜索个性化推荐的平台的对比当中,今日头条的进击也让很多人觉得隐忧。原因很简单,今日头条并不生产内容,只做新闻的搬运工。张一鸣曾在接受采访时坚称:“今日头条不会亲自做内容,只想做平台。”

黎瑞刚在一次媒体访谈中谈到今日头条时说,内容平台要考虑“纵容读者还是引导读者”。

虽然张一鸣反复强调“不做内容”,但在“媒体平台”的助推下,今日头条推送的内容将越来越多地打上“自制”烙印。

从积极的角度看,“媒体平台”不仅有望为今日头条筑起差异化内容的竞争壁垒,还将大大缓解有关版权的争议。但是反过来看,今日头条并没有BAT强大的内容生态支撑。尽管目前,今日头条在用户使用时间上有着领先优势,但就内容分发用户基数而言,今日头条的数量远远不及腾讯、百度、阿里规模庞大。腾讯更是将内容分发至微信、qq、应用宝、浏览器、快报等数十个应用上面,并拥有微信公众号、企鹅、QQ公众号、快报等独立新媒体平台支持,仅仅是微信及qq的用户叠加就有近15亿规模。

此外,传统的包括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移动阅读,也都在尝试同样的“推荐引擎”,并且推荐的准确率与今日头条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同时,这些新闻客户端还配有编辑推荐,从而提升了内容的质量与用户的阅读体验。

从整个互联网行业来看,内容分发市场已经成为了各大互联网巨头征战的主战场,腾讯、阿里、百度以及今日头条等内容分发平台之争愈演愈烈。谁最终能赢得这场内容之战,最核心的因素还在于优质内容和内容生产者。

可以预见,此次融资之后,今日头条离IPO应该也是不远了。而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今日头条究竟估值几何似乎并不重要,关键是在信息泛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用户得到更多精准、丰富、有营养的讯息,这才是内容平台所应该做的。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