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兴趣社交?关于兴趣社交,你需要知道的新兴势力

qinzhiqiang 10-08 14:37 1,094次浏览

可能只有在互联网的鸿蒙时代,年龄上的代沟才不会构成交流上的断层,而那又要归结于阶层的接近:在拨号上网和个人电脑的价格远非亲民的阶段,这种准入制本身就是某种虚拟俱乐部的待售门票,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CFidoBBS上,可以目睹六零后的求伯君和七零后的马化腾、八零后的戴志康同台论道的盛况,这在今天看来已是不朽的传奇。

从昂贵的电子玩具到全民的数字工具,十几年的时间,让「地球村」式的理想主义在互联网大陆得以率先实现,然则又有太多的因素成为隔阂重新产生的酵母,网线可以消弭人际之间的物理距离,却无法同样奏效于心理距离,阶层身份、性别年龄、知识储备甚至价值观,都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需求变得重新迫切起来。

于是有了「兴趣社交」的说法,更通俗点儿的讲,就是将话不投机的人扔到不同的房间,重新配置网络语言的做法。

没有翻译,城市里的年轻白领大概无法读懂杀马特家族群里的八成聊天记录,面对「双击评论666」刷屏的快手弹幕,正儿八经的成年人估计也会感到辣眼睛,连中国观众喊着「为了部落」而将《魔兽》票房刷得连制片方都觉得匪夷所思之后,美国媒体也只好惊呼「中国不可战胜」。

最早的「兴趣社交」,应当归属于2002年推出的QQ群,这个依附在QQ关系链中的功能在当时被认为是早已作古的聊天室产品的复生,却低估了它对凝结社交关系和重组用户结构的功绩。

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周雪光认为组织的普遍出现源于工业革命所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从群居到协作,组织递进式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在羽翼渐丰的中文互联网中,而任何具有组织形态的多人场景,都是QQ群的应用机会,而在校友、同事和亲属等基于现实的关系之外,基于兴趣——粉丝、游戏、动漫、宠物等共同话题——的QQ群占据着绝对的活跃地位。

2014年,QQ群推出了相关联的产品兴趣部落,就产品层级而言,「QQ-QQ群-兴趣部落」是依次包容的架构,前者向后者输出养分,后者向前者贡献黏性。

与百度贴吧相似,兴趣部落也以社区式文化接纳用户,发帖、回帖、关注和交友,是兴趣部落的核心交互,当百度贴吧在年初因为「血友病事件」而闹出危机时,其吧主“无处容身“,QQ兴趣部落主动联系了吧主,邀请他们来血友病部落担任酋长(版主职位),并承诺不会做出类似的行为。

两年过去,兴趣部落的数量约为30万左右、活跃用户规模则超千万(半数为90后),在强运营的机制——需要申请审批——的管理下,这个数字或许还称得上差强人意。

而在最近,腾讯以兴趣部落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发布了一份《中国兴趣报告》,其中跨度极大的呈现出了从60后到00后群体的不同兴趣生态,信息含量巨大,不少迹象亦让人玩味,尤其是年轻群体关于兴趣这个话题呈现出来的微妙态度:

趋于现实,心有不甘

从00后到60后,养生兴趣的占比逐步升高,从不足10%到超过40%,这种趋势自然不容反驳。然而完成10%到30%的跨越式上升的,竟然不是我们常理中认为的60后,而是80后——实际上60后的养生兴趣比例还比70后略微低上一些。再横向比较下80后群体中兴趣占比第二的「运动」,可以看出在层出不穷的猝死新闻背后,80后这一代对于自己的身体状态实在处于一种焦虑之中。

关于兴趣社交,你需要知道的新兴势力

(图为不同年龄段的兴趣变化)

同样,80后一代,还是放弃兴趣最多的群体。这种令人沮丧的选择多数因为现实生活的压力,例如工作。实际上从工作群体和未参加工作群体之间关于兴趣和现实的选择中,我们也可以轻易读到数据背后的无声叹息。在已经参加工作的人看来,薪酬和发展空间是远胜于兴趣的,而在没有参加工作的人心中,兴趣却是选择工作的第一原则——也许所有人都会从享受兴趣这样的理想状态中被现实磨损,能够保持兴趣和工作一致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

关于兴趣社交,你需要知道的新兴势力

(图为不同年龄段放弃兴趣的比例)

而纵观全中国,最为悠闲最能够享受生活的城市,无疑还是成都。在地域性的兴趣排行榜中,无论是随时能享受的音乐,还是有益身心的运动,或者需要氪金和大把时间的游戏,成都都在全国城市中名列榜首。而和成都相伴的,则几乎全是北上广深这种人口基数极大互联网普及率极高的庞大城市。成都人民,不愧是和熊猫朝夕相伴的一群人。

关于兴趣社交,你需要知道的新兴势力

(图为音乐、运动、游戏三个兴趣排名前五的城市)

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支理论中,相似性被作为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提出,它指明人类彼此之间会因为相似之处而产生好感——兴趣,相似的经历,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这个学术论点无疑是兴趣社交这门生意最根本的运转逻辑,而《中国兴趣报告》中公布的95%中国人认为自己拥有兴趣这个数据值,则说明了这门生意可能具备的规模。

兴趣,简单的两个字,却的确是精神世界中最无价的奢侈品。它可以提供一条主路之外体验进步愉悦的途径,可以提供最纯粹和原始的学习的动力,可以提供纾解甚至逃避现实压力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在80后、90后、00后中间,二次元和游戏这种虚拟度极高的兴趣占比会激升的原因。现实主世界中年轻世代要面对和击破的压力太多,而兴趣则是最后的一条出路。可以想象放弃了兴趣投入现实生活中全情奋斗的群体,终有一日也会重新来这片绿洲寻求暂时的解脱。

无论是沉浸在兴趣生活中享乐的人群,还是在主业和兴趣中来回徘徊的人群,兴趣部落这种人员纯粹度极高的兴趣平台,都有着极大的存在价值。人际之间遵循的社会交换原则让人们在交往时会本能寻求资源和能力的置换,相同兴趣的人在一起分享的经验、技术、心得和愉悦感会在平台上沉淀下来,以一种不同于聊天记录或者水贴的、更纯粹和真实的形式,随时提供欣赏和学习的机会。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兴趣部落之于腾讯,也是其在深入社交细分市场的下沉之举,通过从人到群再到部落的产品逻辑,一步一步的筛出深度用户,实际上也产生了许多计划之外的红利。

据我所知,在人数最多的兴趣部落「天天酷跑」——有近五千万成员——里,就有人借助内容和互动,为自家的App和微信公号导流达到十万级的数字。

我惊讶于他的操作能力,他却依然认为自己低估了兴趣的原始驱动力,在BBS构造的平台,可以毋需粉丝基础,而是纯粹通过内容形式的设计,让上百万的人帮助顶帖和反馈,这在其他地方是难以复制和效仿的,「他们的表达欲和参与欲,和年长一些的用户是完全不同的。

所有有志于服务这群年轻的「互联网原住民」的科技从业者,或许都应重视一下这股新兴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