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故事有哪些?(分享七个创业者的深圳故事)

qinzhiqiang 12-05 17:05 647次浏览

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号:ChinaEconomicWeekly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0期 )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深圳报道

人物摄影: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汽车快速地行驶在深圳深南大道科技园段,道路两边一家家中国公司的高楼拔地而起,腾讯、华为、中兴、迈瑞、联想、金蝶、创维、TCL等等。

就像深圳的天气,大雨时倾盆如注,晴天时万里无云,在这个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每一天都有新的创业故事发生,其中既有成功者的欢呼,也有再创业的决心,更多的是初创者们的无畏和勇气,在这里,一个个创业、创富的故事正在进行,这些创业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深圳,到底原因何在?

故事一

制造全球最薄的柔性屏就像在豆腐上盖大楼

2014年8月,刘自鸿创立的柔宇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柔宇科技”)发布厚度0.01毫米、全球最薄的柔性显示屏。

2016年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期间,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刘自鸿作为代表出席座谈会,并向总书记汇报了柔宇科技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进展。刘自鸿表示,国家如此支持青年一代的创新创业,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做得更好,这是青年一代对国家应尽的历史责任。

谈及为什么会想到做柔性显示屏?刘自鸿回忆,2006年刚到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读博士的他躺在校园的草坪上,“脑洞大开”地想:下一个改变人们生活的东西会是什么?

如果人们靠视觉获得70%以上的信息,那么笨重的显示器和人们越来越强烈的便携需求间似乎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有没有可能做一个可以任意弯曲的柔性显示屏?

刘自鸿举例说,如果屏幕可以卷曲,那么手机拉开可以成为Pad,Pad又可以和PC融合成一个东西,这不仅仅会影响到硬件,像汽车的中控台、运动服装、智能家居等都可以将薄膜置入其中,带来新的可能性。

2015年7月,柔宇科技在深圳龙岗生产基地宣布,其全球首条超薄高清柔性显示模组以及柔性触摸屏实现量产,设计月产能可达100万片。此前不久,柔宇科技获得11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刘自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套技术是柔宇科技独创的,不是跟随三星等公司的路线,而是用自己的背板技术、柔性基材、电路设计等,让卷曲半径更小,让生产工艺更简单。

“如果说传统显示器是做在玻璃上,好比是在水泥地上盖大楼,那么柔宇科技做的就是在很薄很薄的薄膜上盖高楼,就像是在豆腐上盖大楼,而且我们成功了。”刘自鸿说。

截至目前,柔宇科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申请或储备了300余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涉及材料、工艺、器件、电路及产品设计等领域,涵盖了柔性显示屏、柔性传感器及智能终端等产品。

故事二

年轻团队做出全球最细内窥镜导丝

和已经成为航母级医疗设备企业的迈瑞不同,深圳市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微光”)是一家非常年轻又不容忽视的新公司。

中科微光董事长兼总经理朱锐今年33岁,是一个典型的高科技创业者。朱锐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本科和硕士,又去香港大学电子工程系读博士。在研究生期间,他就一直致力于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研究,并率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商业化内窥OCT造影系统,2011年凭此获得深圳创业之星大赛初创组冠军。

夺冠后,风投和合作伙伴都来了。还差一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的朱锐面临继续学业还是退学创业的选择?

朱锐选择了后者,并选择深圳作为创业地,他认为深圳的创新创业氛围最适合年轻人创业,而且这里还有一种把实验室的技术商业化的浓厚氛围,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深圳提供的土壤是最优渥的。

“内窥镜到底能做到多细?我们一直想挑战极限。”朱锐说,中科微光2013年研制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内窥OCT扫描仪,探头直径1毫米;2015年做出直径0.86毫米的全球最细内窥镜,打破美国公司0.92毫米的纪录,预计到2018年获得临床认证后,将可以真正走进医院。

内窥镜做这么细有什么用?“光纤内窥技术出现以前,没有设备可对血管内部进行3D扫描。”朱锐表示,细小光纤做出的丝状内窥镜,可以深入人体血管,以一缕微光洞照秋毫,精准诊断血栓类型,减少急性心梗造成的死亡。

举例来说,心脏支架手术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造福了心血管病的患者。但是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仍然是第三代金属药物洗脱支架。金属支架一旦植入,就要和患者“终生相伴”。此外由于身体对外来金属的排斥反应,很容易引发血栓,危害患者生命。

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冠脉支架并不需要在身体里装一辈子,支架在介入冠状动脉6个月后,便已完成使命,可以“功成身退”让血管恢复其原来的面貌。因此可降解支架成为下一代心脏支架手术的选择。但可降解支架由于非金属属性使得医生无法使用常规的医疗仪器监测,这时朱锐团队正在研发的高速3D内窥OCT影像系统就会派上用场,借助微光学探头等技术,对于心脏支架手术和易损板块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代表着内窥OCT的最高技术水平。

如今的朱锐早已不再是那个为筹措资金发愁的创业新兵,对于投资人他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懂得医疗行业、有全产业布局的战略投资者。

“内窥OCT造影设备今天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10年之后很可能成为医院微创手术时医生常用的高技术装备。中科微光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将光纤光学技术用于临床诊断,在更加微小的尺度上为医生打开一扇窗户。”朱锐说。

故事三

打造航母级医疗设备企业的25年

1991年,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迈瑞”)在深圳成立。谈起当年为什么选择在深圳创业,迈瑞董事长李西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深圳的产业链最适合高科技发展,30年前深圳有一批加工型企业,包括电路板、电镀、模具等,做得都很国际化,质量管理也非常到位,再加上几位创始人当时都在深圳工作,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在深圳开始。

“广东人的文化是大钱小钱都赚,晚上要喝一碗粥,走到街上去,再小的生意他都给你做。”李西廷说,“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真正能够在深圳创业、能够给深圳做出贡献的都是外地人,在这里没有人会感受到歧视。”

自创立以来,迈瑞每年将10%的年销售额投入研发,坚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每年推出10余款新产品,平均每款新产品至少运用10项专利技术。截至2015年1月,专利总申请量超过1700件,专利总授权量超过1367件,其中近15%为在美国注册的发明专利。目前迈瑞的研发中心分布在美国西雅图、新泽西,中国深圳、北京、南京、西安、成都等地。

随着迈瑞研发实力和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2006年迈瑞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医疗设备企业。

2014年迈瑞的销售额达到81.9亿元人民币,2008年到2014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4%。2015年,已在美股闯荡了近10年的迈瑞启动了私有化进程,截至2016年3月,迈瑞宣布已经完成了价值33亿美元的私有化交易。

如今迈瑞的产品涵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领域。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数字黑白超、台式彩超和便携式彩超均来自迈瑞。 迈瑞超声系统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迈瑞还致力于在全球推广超声技术,将超声技术应用拓展到麻醉科、急诊科和运动场等;每年为全球数千名医生提供超声技能培训。

提及未来,迈瑞总裁成明和表示,中国医疗设备要想真正国际化,最终还是要解决知识产权的问题。美国、欧洲已经提前利用专利做了严密的布局。比如美国有一项彩超的专利是“不能做10磅以下的彩超产品”,如果做了就要给他付专利费。

“这还是人家十几年前的想象力。”成明和说,“到最后如果你想做这款产品,只能通过资本的力量和并购的手段把专利买下来,否则绕不过去,要不就只能放弃,或者等他的专利20年后过期,再晚发展20年。”

“所以,政府还是要打造航母型大企业出海,培养国际竞争力,让中国医疗设备在国际医疗设备市场站得更稳、走得更远。”李西廷说。

故事四

对供应链技术的认识应超越物流和进出口阶段

在深圳创业的企业家们都提到过这里电子产业链发达的特点。由于深圳的产业和外贸优势,这里聚集着中国80%以上的供应链管理公司总部。

2016年5月深圳市联合利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联合利丰”)获得赛富投资基金3亿元战略投资,并获得江苏银行20亿元的战略授信。2015年联合利丰的业务同比增速达到100%,2015年业务量突破100亿元。

联合利丰董事长黄俊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利丰从深圳起步得益于深圳的供应链行业市场化程度高,消费类电子等行业因为市场竞争对供应链有刚性需求,简单地说就是要快、要轻。联合利丰将这些企业客户的通关速度做到了最快。

黄俊武表示,面临供应链行业的激烈竞争,不仅要从成本和交付时效上严控,未来联合利丰还致力于打造一套信息化的云系统,帮助企业降低管理和营销成本。“如果对于供应链技术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物流和进出口等阶段,认为供应链技术已经是一片红海,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黄俊武说。

2016年5月,联合利丰成立联合利丰供应链技术研究院,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供应链平台的价值。

故事五

专注服务中小微企业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企业和政府的难题。成立于2009年的深圳市润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润泰”)从成立之初就将服务对象锁定为中小微企业,润泰2015年的营业收入为82亿元人民币,2016年预计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

优链是润泰独立运营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我们的目标是专注服务中小微企业。”润泰CEO及优链创始人高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大概80%是中小微企业,资金紧张是这些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作为供应链公司,可以看到上下游企业每一家的供应链,展现在优链面前的是一个庞大的供应金融网络数据库。”高伟说,“所以优链评估企业不是用银行的固定资产、注册资本这一套传统方法,而是希望通过企业和行业的大数据和供应链管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优链平台上线以来,已经服务了超过3300家中小微企业,月交易服务额过亿元。优链的目标是为中国百万中小微企业提供跨境B2B交易服务并最终建设成为千亿级规模的交易服务平台。”高伟说。

故事六

打造生命大数据平台

和创业新兵不一样,碳云智能创始人兼CEO王俊再创业的起点仍然选择了深圳。

2015年华大基因董事合伙人王俊离职后创办了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碳云智能”),除了碳代表生命外,公司名字中还加入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概念。

这家成立刚刚半年的公司在今年4月完成了10亿元的A轮融资,7月又获得了3亿元的新一轮融资。目前这家公司的投后估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

碳云智能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王俊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全世界的男人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前一个Y染色体的男人,所有的女人都可以追溯到15万年前的一个女人。人类有共同的祖先这是共识,但是在此基础上加上准确的时间以及确定的数字后多少还是有点让人难以置信。王俊对此的解释是,这说明第一,生命本身是可以被数字化的;第二,生命本身是可以被人工智能化的;第三,生命本身是可以被网络化的。

王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碳云智能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大数据平台。首先是获取数据,碳云智能的数据的来源一部分靠自己的技术能力获取,靠团队的核心技术获取的有基因数据、微生物数据(肠道、口腔、皮肤等)、蛋白及代谢数据(尿液、汗液、血液等)等;另一部分靠合作伙伴获取,合作伙伴包括研究机构、药厂、体检中心、医院、诊断公司、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从合作伙伴处获取的数据有临床及体检数据、环境数据、运动数据、饮食数据等。第二件事是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这些数据。第三件事是将数据商业化,帮助人们做健康管理、为医疗机构提供数据服务等,比如皮肤美容,用户可以通过碳云智能的线下体系进行皮肤测试,之后碳云智能会基于数据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方案或者O2O服务。

目前,碳云智能在做一个“生命的数字化与长寿”的项目,它可以判断人类的衰老状况,也许未来可以由你的基因反馈给你一个最佳的抗衰老方案。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