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沟通分析?(阐述沟通分析的3种状态)

qinzhiqiang 01-01 11:26 665次浏览

谈到沟通,从广义来理解,几乎时刻都在发生

一降生,我就在医院的手术室中开始了与别人的沟通,医生看着我的眼神是喜悦还是失落?爸妈的态度是温暖还冷漠?长大一点后,我开始了真正的社交,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是怎样与我打招呼的?毕业了,我进入一家公司,既有领导又有同事,我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即便一个人呆着,我也清楚的感受到了周围的环境是如何与我交流的:沙发软柔舒适、饮料酸甜适中,一切都很惬意,我微微的闭着眼睛,享受着此时此刻的这份自在。

如此说来,沟通不仅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万物之间都有联结。

本书中的沟通,是从狭义来理解的,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当然,沟通的另外一方有可能是他人,也有可能是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将带领大家先从简单的两方沟通谈起。

下面这样的情景你是否熟悉?

01情景一

小王着急忙慌地跑进公司,当他将手指放到打卡机上,时间正好跳到九点零一分。

唉,小王垂头丧气,拉拉跑歪的背包,正正斜到右边的领带,正要往自己工位上走。一扭头看到了销售部经理王总,王总挥了挥手里的文件夹,露出一丝坏笑“哈哈,你又迟到了!”小王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往自己的工位走去。这时,他的顶头上司张主管正瞪着他,“你怎么又迟到了?这个月你迟到几回了?你说?”小王没敢吭声,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下午,部门经理李总将小王叫到办公室。一进门,李总抬头看着小王,并抬手示意他坐在面前的沙发上。李总态度如以往一样的平静,不紧不慢地开口说,“小王,这个月你迟到了好几回,今天打卡又晚了一分钟吧,是什么原因呢?”小王看李总并没有责怪自己的意思,便将在一楼碰洒了旁边人的咖啡这事一五一十的讲了出来。

同样是面对小王迟到,三位领导的表现竟会如此不同。

那么这三位领导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我们首先来看看小王遇到的第一个人——销售部的王总,他坏笑着说“哈哈,你又迟到了!”

这像不像我们小时候,看到了迟到的同学?我们可能会笑话他:哈哈,你又迟到了!

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都会发生这种情况,看到同学迟到了,还特别高兴,还会大声地笑话他。

所以,这个时候的王总,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像个孩子一样笑话小王。我们会说,这时的王总处于“儿童状态”里了,全称为“儿童自我心理状态”。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C表示(child首字母)。本书会交替使用全称和简称,方便大家理解、阅读。

接下来,小王遇到了自己的主管,“你怎么又迟到了?你这个月迟到了几回了,你说!”

这位主管像一个非常严厉的、强势的爸爸或妈妈一样。就像小孩子犯了错,爸爸/妈妈批评他:你怎么又不做作业?你怎么又是不及格?

这时,主管的语气、动作、表情就像是一个父母形象的人。我们称为“父母自我心理状态”。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P表示(parent首字母)。

下午,李总也与小王谈到了早上迟到的事,李总想了解迟到的原因,于是直接说“小王,今天打卡晚了一分钟吧,是什么原因呢?”

这时候的李总就像是一个“成年人”一样,与往常一样的平静,只是就事论事,想了解什么就问什么。我们称之为 “成人自我心理状态”。 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A表示(adult首字母)。

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三位领导却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因为,这三位领导分别处于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王总处于儿童自我心理状态;主管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李总处于“成人自我心理状态”。上述这些均可简称为“状态,例如儿童自我心理状态,可简称为“儿童状态”。

一个人只有一种状态吗?

当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状态,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景下,调用的状态不同而已。通常,我们用下图来表示。

图1-1自我心理状态图

我们可能都有一种相对比较多的状态,这种自我心理状态会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这个部分,我们在以后的文章里再来探讨。

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的含义

当一个人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的时候,是指这个人表现得像他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的样子。反之亦然,,当一个人表现得像他小的时候的父母形象的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判断他此时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里。

这里谈到的所谓父母形象的人,并非指真实的爸爸妈妈,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主要养育者是爷爷奶奶,当他表现得像他爷爷奶奶的样子时,我们也称他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

更为专业的表述是:当一个人表现得就像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形象的人时,也就是拥有像他们那样的想法、感受、行为时,他就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了。

以此推论,如果一个的表现,像他自己小时候的那个样子,表现得像他自己小的时候的想法、感受、行为时,我们就称之为处于儿童自我心理状态。

如果一个人的想法、感受、行为,就像是一个成年人那样,注重此时此地,并能调动所有资源来解决当下的问题。那么,他就处于成人自我心理状态。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02情景二

一位妈妈,刚刚参加完孩子的期末考试家长会,回家之后,妈妈与孩子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孩子:妈妈,我数学考了多少分?

妈妈:60分。

妈妈的回答,所问即所答,妈妈此时就是处于成人状态。

如果妈妈回答:你才刚刚及格,你还好意思问?你这次是怎么回事?

接着,妈妈把孩子骂了一顿,这时妈妈就处于父母状态了。

如果妈妈垂头丧气地说:“才60分,等你爸爸回来,又要说我没有管好你了。”

这个时候,妈妈好像已经感受到了爸爸对她的批评,感觉自己没有做一个好妈妈。所以,这时她是把丈夫当成了父母一样,她担心丈夫回来会连着自己一起批评,因此一下子掉入了儿童状态中。

所以,亲子教育的情境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父母、成人、儿童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

再看看婚姻生活中的案例。

03情景三

老公:老婆,我那件蓝色的衬衣在哪里啊?

老婆:就在最右边的衣柜里面。

这时老婆是处于成人状态,直接回答,解决问题。

如果老婆这样回答:你不是这家人啊?每次都来问我。我又不是你妈。

老婆把她老公骂了一顿,这个时候她虽然不是他妈,但就好像当了他妈妈一样。这时老婆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里。

如果老婆处于儿童状态,她可能会这样说:我这忙着呢,自己去找!然后,头也不抬的继续刷着手里的手机。像一个不负责任的、只知道玩的孩子一样。

无论在职场中,还是亲子教育或婚姻关系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甚至商业谈判、国际贸易谈判、政治谈判……

在所有的人际沟通场合,都存在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

每个人都只有这三种心理状态吗?

三种自我心理状态,是基于人际沟通分析学,英文全称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

TA在60年前就已经发展起来。在1958年的时候,有一位叫艾瑞克·伯恩的美国精神科医生,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到了人在生活当中,特别是在沟通当中存在三种心理状态。这是自我心理状态首次被提出来。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人际沟通分析学,已经发展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而且组织了几十个研究院或TA协会。

在推广和发展中,心理学家和医生们发现,地球上所有的文化当中,都有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

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还是在非洲或者亚洲,甚至在那种土著人,比如新西兰的毛利人中,都发现了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而且也没有发现同类型的第四种。

所以,自我心理状态是一个跨文化的心理现象,在所有的文化中,我们都能发现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同时我们的确没有发现第四种。这是从现象的角度去观察到的。换句话说,很多其他的心理状态,都能够归纳到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中去。

例如,当一个人难过的时候,他可能是儿童状态的,也可能是成人状态。

如果他难过,是因为竞争一个岗位失败了,就像他小时候考试不及格时一样的难过,几乎无法自拔。他现在的难过,重复了遇到失败就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的行为、感受和认知模式,这时他处于儿童自我心理状态。

一个人感到难过,也可能是成人状态的。例如他的一位亲人因为新冠肺炎刚刚去世了,他感觉到非常难过,同时,还与家人一起处理安葬等事情。这时的难过就是此时此地的反应,谁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感觉难过,是成人状态的。感觉到并表达难过,有助于他走出丧失带来的创伤。

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理论,是以三个最基本的事实为基础的,这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事实。

事实一,每一个人都曾经是小孩,而非像孙悟空那样,从石头里蹦出来就是一个成年的猴子了,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小时候的状态带到成年后的生活中去,都会在成年的生活中重现自己小时候的状态因此我们每个人,无论年龄多大,都具有儿童状态。

事实二,每个人都被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养育。没有人被生下来之后可以靠自己就活下来的,即使是那些小羊、小牛,他们生下来之后,虽然可以站起来,但还得喝母羊和母牛的奶,才能够长大,人更是如此。而且,养育他的必须是“人”,如果是其他的动物养育长大,如历史上出现的狼孩、猴孩,那么他长大了,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

第三个事实,每一个头脑发育正常的人,都有正确的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潜能。这就是指我们的成人状态了。

即使是精神病人,一大部分病人还是具备自己吃饭、大小便自理等基本能力的。例如走路看到阻碍物,还是会跨过去或者绕过去,而不是让自己用力的撞上去。可以看出精神病人也是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的。精神病人也有成人自我心理状态,这就为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提供了依据。人际沟通分析学,是一些精神科医生发展出来的,它是可以用来治疗很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的,比如精神分裂症,或者毒瘾、酒精成瘾和其他药物滥用等心理问题。

所以,三个自我心理状态理论,是基于上述三个事实:每个人都曾经是小孩,我们会重复我们小的时候的状态,无论多大的成年人,都会表现得像孩子一样,所以我们有儿童状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形象的养育者,我们会模仿他们,这时,我们就在表现我们的父母自我心理状态。

每一个头脑发育正常的人,都有正确的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潜能,这就是我们的成人状态了。

除了上述三种状态,是否还有其他的自我心理状态呢?不可否认,每一个人,都并非简单的呈现这三种自我状态,会更加丰富、复杂,到底是这三种状态的交叉、缺失,还是有更复杂的其他心理状态,我们持开放的态度。也许在以后的理论发展中,大家会发现了新的自我心理状态,科学一定是可以怀疑的。

三类自我心理状态与精神分析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谈到父母状态,很容易想到这是不是弗洛伊德讲的那个“超我”,两个概念都有订立规则的、惩罚的等特点。

儿童状态,是不是就是精神分析里的本我,是不是都像那种孩子一样的本能的状态?

成人状态是不是就是自我,那种理智的状态?

这两种理论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从二者的理论渊源上来看。自我心理状态理论,英文为ego state,的确和精神分析有很大的关系。这里的“自我”与弗洛伊德谈的本我、自我、超我结构中的自我,是同一英文。

其次,弗洛伊德所谈到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是潜意识的结构,也就是说,我们是不可能直接“看”出一个人,他此时是本我的表现、自我的表现,还是超我的表现。

也就是本我、自我、超我,是不可能从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上看出来的。我们只能通精神分析,甚至有时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分析,才能够分析出他的某一些潜意识里面的本我或者是超我的成分。

自我,有一部分是在意识层面的,有一部分也在潜意识层面。

而三种自我心理状态,是可以从外在行为上观察出来的。

例如前面的案例,主管说“你怎么又迟到了?这个月你迟到几回了,你说!”

这个时候,是可以看到主管的肢体动作、听到他说话的语音、语调的,他可能显得非常的强势,手指正在指指点点,叉着腰,面部表情严肃,甚至显得有点凶……那么我们从他的行为、语音、语调就能够观察出来,这个时候他是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里。

同样,当李总平静地、不紧不慢地开口说,“小王,今天打卡晚了一分钟吧,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可以从他不高不低的声音,面无表情的脸上,看出他处于成人自我心理状态。

儿童状态也是一样可以观察。

也就是说三种自我心理状态,都是可以从外部“看”出来的。自我心理状态理论的这一特点——可观察性——也就有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这一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在心理治疗里非常有用。但是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不可能运用这一概念来指导沟通。而自我心理状态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大量的运用,不管是亲密沟通、亲子教育,还是职场沟通都适用。同样我们也将之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学习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的目的

第一、自我心理状态的可观察性,使我们就能够观察到沟通对象处于什么状态,并根据他的心理状态和自己的沟通目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来与之沟通。

举例来说明:我观察到一个人正处于父母状态,就像上面正在批评人的主管。如果我是小王,我的目的是让他安心,这个时候我可以调动我的儿童自我心理状态,表现得顺从一点,甚至讨好一点,“主管,别生气了,下次一定不迟到了。”如此一来就达到目的了。

第二,了解自己的自我心理状态,就可以灵活调整,调整我们的沟通方式,甚至影响自己的性格。

例如,在工作中,我很害怕别人指出我工作中的不足,当别人批评我时,我就像小时候面对老师的批评不敢吭声一样。我觉察到自己处于儿童状态中,而儿童状态的应对方式,没有让我改变当前工作中发生的失误。当再次被领导指出不足时,我要调动自己的成人状态,思考一下领导说的是否有道理,我可以怎样避免类似的错误,从而让自己在这类事情上吸取到经验,而不只是害怕地不敢回应。长此以往,我会改变面对权威的应对方式,让自己处理得更恰当、更有建设性。

再举个例子,一个成人自我心理状态较多的人,在工作场所里效率很高,但在下班后,与家人在一起时,可能不是特别会“玩”,容易像工作时一样严谨,让家人觉得无趣。如果觉察到这一点,就可以对行为进行刻意的改变,将自己的儿童状态调动出来,与家人开心地在一起休闲,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

总之,我们学习这三种心理状态,目的是帮助自己去看到,对方处于什么状态,同时觉察我们自己的状态并灵活调整,来实现我们的沟通目标,丰富我们的生活。

特别提示

第一,每一个自我心理状态中,都包含了认知、行为和感受。父母状态,儿童状态的认知、行为和感受较容易理解,就是像父母、儿童那样去认知、感受当前的情景,并做出那样的行为。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一只小蚂蚁,你很好奇,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你蹲在地上认真的看,你可能会猜想,这个神奇小蚂蚁是不是有什么魔法呀,它到底在干什么?你会像个孩子一样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看了一小时,直到腿蹲得酸痛。当你猛然想到该去接孩子放学了,于是转换到了成人状态中,开车去了学校。当你全神贯注的看那只小蚂蚁时,你是处在你的儿童状态里的。

但是成人状态里的感受如何理解呢?这里的感受指的是此时此地的、有利于应对和解决当下的问题的感受。例如,上述的案例中,你看完小蚂蚁,一看表,还有10分钟孩子就该放学了,你觉得有点着急,开始在心里计算时间。如果走着去来不及了,于是你决定开车去,这样,你大约5分钟就可以到学校,再用5分钟时间找停车位应该够了。此时焦急的感受,是现实存在的,你并没有急得不知所措,像个孩子一样大哭。这就是成人状态的情绪,是因为时间压力带来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情绪存在,你快速的调整了去学校的方式,由步行改为开车。

所以每一种状态都包含了感受、认知和行为。成人状态里面同样也有感受,并且是此时此地的感受,至于这种感受是真正的情绪,还是扭曲的情绪,我们在以后的文章里会和大家作更多的探讨。

第二,每一种自我心理状态,特别父母自我心理状态和儿童自我心理状态,它都是自己的。当我们模仿了我们小的时候的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时,他也是独属于“你”的父母形象。你的父母跟别人的父母可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正因此我们能够从行为层面观察出一个人是否处于父母状态。同时,你的父母形象和其他人的父母形象一定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小时候,当你打碎了鸡蛋时,你的妈妈拿着抹布教你如何清理干净,而隔壁小强打碎鸡蛋时,她的妈妈会先把他吼一顿,然后再罚站。所以,你的父母状态与小强的父母状态是不同的。这里也有养育方式、性格等的影响。

同样的,你的儿童状态与他人的儿童状态一样会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同时,也会有不同的地方。当你和长大的小强下班后去K歌,玩得忘记了时间,两人都在儿童状态里,开心的大笑,玩得昏天黑地,扯着嗓子唱……在回家的路上,你可能是很安心的,但小强却可能是很害怕的,因为担心妈妈再像小时候那样,因为回家晚了把自己打一顿,但其实他的妈妈已经打不动他了。你和小强的儿童状态依然有区别。

所以,我们虽然可以通过观察,看出你的状态发生了转换,但如果想准确的了解到底转换到哪种状态里了,还需要其他的判断线索。

写到这里,你一定很想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呢?

建议你做如下的练习来增加对自己的觉察与了解:

练习1回想过去一周自己的经历,觉察自己的三种自我心理状态。

1、你什么时候表现得像个小孩一样?那时候你有什么感受、想法和行为呢?

2、什么时候你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父母形象)那个样子,那时候你的感受、想法是什么,你做了什么呢?

3、过去的一周什么时候你又表现的注重此时此地,从而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呢?那时候你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是什么?

欢迎大家把自己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的感受、想法和行为表现分享到下面的评论区,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发到评论区,大家共同讨论。

【专家简介】

王学静

专职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咨询师职称

中国沟通分析高级应用顾问(CTASC)

国际沟通分析协会会员,个案咨询累计时长1000+小时

专职于个体、团体心理咨询及心理培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