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力”究竟是什么?(CEO也许跟你想的不一样)

qinzhiqiang 07-18 14:53 749次浏览

“商业洞察力”究竟是什么?(CEO也许跟你想的不一样)

培训人常说,领导者应具备“商业洞察力”,可是,“商业洞察力”究竟是什么?今天,小编将带你从CEO视角,通过解读他们在2020年的两大关键任务——抓团队,抓经营,探寻“商业洞察”的本质。

抓团队

  • 减层级、减部门、减干部
  • 带团队、带团队、带团队

抓经营:

  • 现金流、现金流、现金流
  • 抓效率、管效益、看效果
  • 做预算、搞分析、做评价

来源 | 领教工坊(ID:ClecChina)

老板总说,领导者应该具备“商业洞察力”,领导力培训要重点提升他们的“商业洞察力”……“商业洞察力”究竟是什么?培训人时常感到困惑。通过2020年CEO的关键任务,带你尝试进行“商业洞察”。

面对新的一年,作为企业经营核心的CEO群体,应该有哪些关键任务呢?

  • 首先,要抓团队;
  • 其次,要抓经营。

抓 团 队

减层级、减部门、减干部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有一个著名的“N-1”用人之道:即公司雇用的员工人数,绝对要少于实际应付工作所需要的人数(相当于至少要比核定的编制少一个)。

从表面看,该公式平淡、肤浅,实际上却真正令人拍案叫绝。以我观察到的现象,很多企业都有精简人员的空间,陈春花教授也曾总结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三大区别中就说到,中国企业都需要用很多的人。

很多企业在人员的管理上是比较随意的。随着公司的发展,员工越来越多、部门越来越多、层级越来越多、干部也就越来越多,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和平时期”的做法,在波动时期就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困扰,必须解决!

GE的杰克·韦尔奇在80年代曾被叫作“中子弹杰克”,因为他在这一阶段通过“数一数二战略”“GE业务矩阵”共出售了价值110亿美元的企业;把内部的管理层级从13个层级压缩到8个,解除了大量的部门、干部;通过“人才九宫格”严格考核员工绩效,以决定员工的去留,总共解雇了17万员工。

因为中子弹是一种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的低质量小型氢弹,只杀伤敌方人员,对建筑物和设施破坏很小,也不会带来长期放射性污染,所以他被人们称之为“中子弹杰克”。

转型时期,CEO们也应该有做“中子弹”的准备!

  • 首先是精简层级。

管理层级不能随意设,每设一个层级意味着在战略与经营中承担不同的责任,如果不是,就应该撤掉!

减层级是最有效的降费用、提效率、改变官僚作风的重要手段,也是减部门、减干部的前提动作。

  • 其次是减部门。

不只是减费用,还包括减山头、破部门墙,加快对市场与客户的响应,也是减干部的重要前提。

  • 第三是减干部。

为什么要减干部?

一是,收缩时期,干部数量本就应该减少,很多时候,中国企业里出现的干部,往往是用于封赏过去的功劳而不是基于未来的战略性任务,一旦战略性的任务少了,干部的数量也应该下降;

二是,人力成本中,干部的成本是大头、是关键,企业要减人力成本首先是减干部;

三是,干部的淘汰才能更大地激活战斗力,减干部不是简单粗暴地减,是基于业绩、结果、能力而减,通过淘汰,让干部更具有压力与动力。

华为为什么硬性规定强调干部的淘汰必须达到10%,而对员工反而没有硬性要求,就是这样的道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一些多年没有产出的干部要坚决调整、淘汰;一些不能胜任管理岗的干部可以转岗为专业人士,发挥贡献。

不拆庙,赶不走和尚。砍掉机构、合并部门、减少层级,大部制、扁平化,可以直接、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

在我们的观察中,很多企业组织机构臃肿、人员冗余,往往是“米多了加水、水多了加米”而造成的。因此这几项动作,我认为中国的企业都有大量的空间,CEO们一定要在2020的工作计划中进行明确的规划、列出时间表,撤、并、减,毫不犹豫地推动。

带团队、带团队、带团队

人才问题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环境波动的时代,很多企业发现,一旦遇到挑战,可用之人并不多。很多CEO说,人才难找、人才难留、人才难用,真的是这样吗?

  • 在美的,为什么入职三年的应届毕业生,就能成长为经理?
  • 美的人才流失率不低,为什么却没有受到人才不够的困扰?
  • 华为为什么强调,人才是重要的财富,但是对人才的管理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 为什么有的企业从一穷二白到人才越来越多,而有的企业招聘了很多优质生源却经营得越来越差?

如何有效发展人才队伍,我给CEO们的建议是:

  • 一是,从上至下做好人才盘点。

根据能力业绩维度也好,根据岗位与贡献也好,根据整体人才结构与业务发展需要也好,企业内要像做资产盘点一样做一次内部人才的盘点。

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做全面的盘点,CEO们则重点关注一些核心人群。

在这个盘点的过程中,要重点做到“找两头、带中间”,找出特别好的和特别差的。对优秀的人才,要思考如何在2020年度给予更多的支持与激励?对比较差的人员,如何进行调整?甚至直接进行淘汰?通过这些不含糊的做法,带动中间层:要么向上、要么走人。

  • 二是,紧密关注5~8位核心人员。

非常时期,要特别关注一些核心人员的表现。CEO们要特别关注如核心业务负责人、利润中心负责人、关键职能负责人、核心产品线或核心区域的负责人等关键人员,及时沟通、关注,给予资源支持、加大激励等等,必要时CEO也可以考虑主抓一两个重点利润区,确保基础板块不出问题。

  • 三是,自己带班做高潜人员的培训。

根据企业规模,可以组建约20~30人左右的高潜人才班(建议对象以中层干部或后备中层干部,年龄在35岁以下),CEO直接当班主任,真正花时间与学员们在一起,也不必按照传统讲师上课的培训模式,而是针对现实经营中的问题,组织进行小组式课题研讨,可以引进一些辅导式、教练式、启发式的方法。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激励一批年轻的高潜力人才,让他们觉得有机会被尊重,为变革与转型时期做好人才识别与储备,同时,CEO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中层人员的状态,恢复人才管理的“手感”。

特别时期,还可以快速拔出一批人使用,“火线上岗”。

  • 四是,减员增效,不断提升员工收入。

人才是有成本的,员工对薪酬的增长也是“自然需求”。员工不是雷锋,不要指望他们可以不求回报地付出;企业也不是福利机构,不可能无条件不断响应员工加薪的愿望。

这样一来,企业的成本管控,就与员工因为生活的成本、晋升的需求、发展的渴望的变化而希望得到更多的收入产生了一个差距。

没有更高的薪酬、激励,很难凝聚人心(不是说不需要使命愿景价值观,但是在竞争环境下,也必须重视薪酬的竞争力),也没有空间去驱动干部。

这个平衡,就需要CEO们通过不断地减员增效、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来满足有渴望的员工、驱动想有所成就的员工、带领有能力的员工。优秀的CEO们,一定能够同时实现:员工平均收入的不断提升和企业人工成本率不断降低。

  • 五是,相信机制的力量。

人才不是凭空而来,企业里对人才的评价也不是以个人素质的高低来区别。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说过:“一个哲学家和一个街头搬运夫的差别,似乎不是由于天赋,而是由于习惯、风俗和教育产生的”。

要坚信“机制第一、人才第二”,形成一种正确的文化。你怎么样用人,员工便会往什么样的方向努力。

CEO们一定要理顺内部的管理流程、制度标准、预算管理、经营分析、绩效评价,建立清晰的用人标准,大胆用人、调整人。

通过这些管理动作,一方面,引导年轻人才往正确的方向努力,并经过这些经营管理动作,不断让人才在实践岗位中锻炼,提升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动作又能降低对人的依赖,减少用人的风险。

抓 经 营

现金流、现金流、现金流

抓现金流,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形势好的时候,有收入就有利润,但是在“寒冬”时期,市场竞争变化、环境资源变化,导致很多企业资金紧张,现金流遇到严峻的考验。

这种情况下,如何“抓”现金流?

在财务的角度,现金流主要分为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和筹资性现金流。我们重点探讨经营性现金流。首先,我们从经营管理而非会计的角度,更通俗明了地来解析影响经营性现金流的因素,主要有现金收入、应收帐款、付现成本费用、应付帐款、库存等。

  • 第一,现金流最主要增量来源于净利润。

收入一定要尽可能增加,成本一定要尽可能控制,这样才能通过“剪刀差”来改善盈利。

  • 第二,收入上一定要控制并尽可能减少应收帐款。

为什么有的企业增长看上去也不错、账面利润可观,但是却在出现风险的时候现金入不敷出,突然间举步维艰?

净利润并非必然产生现金流,很大的原因就是销售收入中出现了较多的应收帐款,通俗的说,你收到的是一个“数字”而非“现金”,一旦对方出现状况,就可能影响现金收入。

因此,一定要严控应收,对已经出现的应收帐款,要分类清理、明确责任人、设定工作表进行认真管理;对已逾期的应收帐款,必须明确责任部门与责任人,有必要时用法律手段进行严格催收,原则上不能有怕得罪客户、丢了生意的幻想;同时要修订有关的合作条款,根据企业自身的现金流水平、资金实力,注意对项目、帐期进行控制,接不了的单就不要接,宁愿少做也不能增加应收。

  • 第三,控制成本费用。

成本、费用的节省是最直接改善利润、增加现金流的做法,但是只能“慢工出细活”。

企业内部通过对各种成本、费用项的分析,不断加强成本率、费用率的控制,不断缓解经营压力。

成本率如果持续下降,哪怕每年下降0.1个点,因为存在累进的乘法效应,持续下来,就能够很好地改善盈利。比如人工成本率,每年哪怕下降0.2个点,大约4年就能下降1个点,实际上给净利润的贡献的就是一个点。

所以,在做预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实施“0基预算”,就是从真正需要的角度,严格成本与费用支出。CEO们在做2020年的计划时,必须做到成本率、费用率的下降。

  • 第四,重视库存管理。

这个库存,不能只从资产属性上定义,更要从影响经营的角度上定义。不只是自身的库存,还包括经销商的库存(哪怕是经销商买断的货物),甚至上游的库存(哪怕是下单才计数、由供应商负责的库存)。

如果销售的增速超过终端分销的增速、如果库存的增速超过销售的增速,请注意,这个时候的销售增长并不是业绩,反而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CEO们在进行2020年的工作规划时,必须对现有的库存情况进行详细摸底,必须找到影响库存的核心原因,必须想尽办法加快库存周转,并从严设定“存销比”“动销比”的红线。在这方面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宁愿不生产,也不能生产出来变成库存。

  • 第五,不能简单粗暴地通过应付账款的延长增加现金流。

在能够达成供应链共识的情况下,我们当然可以设定一定的应付帐期,但不可盲目、简单地延长应付帐期把压力传递给供应商,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双方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合作情况进行安排。

在投资性活动现金流、筹资性活动现金流方面,则主要是加强固定资产投入的控制,尽可能以提升效率的方式而不是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的方式,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产出比以更高的要求来设定,层层分解。

对新兴创业型公司而言,对筹资也要有规划,并尽可能地进行好节奏控制,避免一时筹资衔接不上就出现了现金断流的情况。对新兴的创业型公司,现金流更为重要,很有可能断流就是消亡。

此外,并非有正向现金流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如果能够有一些低成本的筹资渠道可以使用,则尽可能地拓宽筹资渠道,多使用一些资金管道,以丰富现金管理、以备不时之需。华为手握如此多的现金,却还选择对外发债,就是这样的道理。

在评估、核算内部现金流状况的时候,一定要秉承“一是一二是二”的原则,把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筹资性现金流分清楚,不能出现把投资性、筹资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理解成经营性现金流的幻觉,此前一些公司看上去现金流不错,其实是由投资房产获得的,这归根到底是会影响主业的。

分析经营性现金流的时候,也要把现金收入、应收帐款,付现成本费用、应付帐款,以及库存等影响因素分清楚。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对现金流有正确的认识,也才能找到更有针对性的改善方法。

抓效率、管效益、看效果

早在三五年前,很多企业都在强调过冬、都在学管理、都在强化经营,但是在我多次实地调研组织效率的过程中却发现,过去三年,不少中国企业的组织效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这真是一个问题,也验证了我们在经营管理上不是缺少知而是缺少行,或者说是缺少当下行之有效的“知”。

关于组织能力的说法有很多,很多企业也认识到了组织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建设“组织能力”?我相信不少企业仍然是一头雾水。

大道理解决不了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问题。

》》 如何建设组织能力?

从组织效率的角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CEO们要重视组织的效率,通过财务、运营部门,首先要找出如下这些内部主要的效率指标,搞清楚现在的状况:

  • 人均销售、人均利润是越来越高了还是越来越低了?
  • 人工成本率、管理费用率是下降了还是升高了?
  • 现金周期是越来越短了还是越来越长了?
  • 库存周转率是越来越高了还是越来越低了?
  • 流量、转化、人效、店效是越来越好了还是越来越差了?
  • 投入产出比、净资产回报率是越来越好了还是越来越差了?

针对这些指标,也认真分析,如果整体趋势并不是在变好,则不能含糊,要认真地找到结构性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制定措施,一项项落实。

一些重要指标必须要在预算管理中明确、在经营分析会中跟踪,并最终落实到绩效考核之中,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确保能够落实到改善之中。

这里面的每一个改善,背后都是效益的改善,都是利润的增加、风险的减少,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效益的管理上,紧缩时期,要做减法。要对内部的业务单元、产品线、区域、团队进行评估,哪里是价值产出的单位、哪里是问题的中心,虽然说现在没有产出不代表未来没有产出,但是仍然要重点支持有产出的单元,对存在问题的一定要进行深层次分析,的确搞不下去的,就不要再有幻想,敢于放弃。

做预算、搞分析、作评价

过去的大环境,连续40年的高速增长,是多么巨大的机会?

相对来说,这个时期更多依赖于硬实力(环境、资源、机会、先发优势),并不需要太多的管理(我们称之为软实力),这也可以从中国企业普通表现出的经营效率不高、浪费较大、人员成长较慢上可以看出来。

搞管理很重要、建体系很重要,道理我们都知道,如何落实?很多专业著述中,似乎也不多见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工具。

我给CEO们的三个建议就是:做好预算管理、开好经营分析会、科学评估业绩。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管理红利。

》》 如何抓取“管理红利”?

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以预算管理为抓手,结合经营分析与绩效考核,认真做、反复做。在这个过程,CEO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如何做好预算管理?

1. 加深对预算管理的认识。

预算管理是战略管理的标尺、经营管理的轨道,在优秀的企业几乎是管理动作的“标配”。

战略与目标提出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实施?这就必须要通过预算管理这个工具来进行测算,并通过分解与分析,保证执行。

2. 通过预算经营计划进行更严谨的拆解、验证。

预算的过程,就是反复推论经营计划可行性的过程。

美的做预算是从9月份开始,到12月份结束,共4个月的时间!年度预算拆解到每个月、每个产品线、每个区域,层层分解,化大为小,不断细化了企业经营的颗粒度,也让上述关于经营效率的管理、现金流的管理,能够落到实处。

3. 重点做好利润的规划与预算。

利润重要、现金流重要,因此在做预算的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利润、现金流数据及其影响因子,并通过内部的反复测算,找到有效提升利润的方法,并在执行过程进行检验。

4. 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有效增加灵活性。

紧缩时期,需要更多干部发挥能动性,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授权与激励,但是资源又更紧张,可能反而需要控制。如何平衡?

需要通过预算管理,划定边界、核算清晰,该放的放、该控的控,在标准内授权,既保证了速度、又保证了快速反应。否则乱放权、乱激活、算不清账,可能问题更多。

》》 如何开好经营分析会?

1. 经营分析会必须每月召开。

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开经营分析会、不对经营数据进行及时跟踪、不深入实际解决问题是不可理解的。

预算分解到月,经营分析会也要按月召开,在这种变化快速的形势下,按季度开会,周期太长,按周开工作量大且数据不及时,又没有必要。要把一个月当作一个比较完整的经营周期来对待,这样一年就有了12个经营周期,我称之为“以(内部)短期对抗(外部)短周期”。

2. 经营分析会必须以数据为核心。

重点按照预算的框架进行,对标历史数据、对标预算目标、对标标杆企业进行分析,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要上“数学课”而非“语文课”,不能开成宏观经济分析会、座谈会、表态会、故事会。

3. 经营分析会要找经验、找差距。

把好的做法变成经验与方法,在内部不断复制,夯实管理基础;针对未达成的事项,找差距、找方法,逐项落实,月度循环检查。

在海底捞,有三级例会制度,包括领班经营例会、店经理经营例会、运营管理层经营例会。

联想有一个很好的“四步复盘法”,就是不断总结、复盘,并且形成了方法论: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规律。

  • 回顾目标要回答两个问题:我的目标是什么?完成目标的里程碑有哪些?
  • 评估结果主要看两个东西:亮点和不足。
  • 分析原因要从结果倒推: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 总结规律就是根据分析、提炼总结、发现规律,不断提升基础水平。

》》 如何做好业绩评估?

1. 以预算为标准,结果导向。

预算出来了,评价的指标就出来了,最终就以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让所有干部尤其经营者严肃对待目标。

这样就形成了“责权利”一致的价值评价体系。

2. 加大对有贡献者的激励。

非常时期,可以加大对利润创造者的分配。

在考核评价中,可以加大利润或经营质量相关指标的权重,并设计与利润计提的激励模式,同时敢于拉开差距、不搞平均主义,让真正的价值贡献者获得更多的回报。其逻辑在于,紧缩时期,鼓励优秀干部创造价值的作用,远大于扶持普通干部提升能力的作用。

3. 通过经营分析做好过程管理。

对经营者的考核、评价,往往需要以年度为跨度,在此过程中怎么解决过程管理的问题?

我不建议搞过程考核、月度季度评价发奖金的模式,这样看似做了过程管理,但是因为经营的特殊性,过于硬考核与奖金强挂钩并不合适。完全可以通过月度经营分析会的方式来进行工作检查与评价。

对一些核心人员,也可以看其找问题、找方法的态度与能力,并不断循环看改善结果,如果连续多月没明显改善,就不只是月度奖、季度奖多与少的问题,而是人员调整的问题了。

写 在 最 后

最后,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清空过去,不断学习,改变习惯、敢于调整。

用过去的老办法,去不了新地方。管理大师德鲁克有一个经典的说法,“动荡时代最大的危机,就是还用过去的逻辑做事”,而我认为,动荡时代最关键的问题是,过去没有按逻辑做事但却认为很有逻辑,并且现在还在坚持使用这种逻辑。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