掮客是什么意思(古代的行商、坐商、掮客原来是这样的)

qinzhiqiang 08-03 15:13 4,597次浏览

“下海”曾引起众多人的议论,当下”创业”的热潮仍在。其实,文人下海经商,官员辞职做企业,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两千多年前,即公元前520年左右,子贡就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商的文人。

此后的范螽、白圭等,也先后辞掉了朝廷的高官而去经商。他们不仅在当时的政事漩涡中叱咤风云,而且在商业经营中也游刃有余,成为拥有家资巨万的大富翁。

他们在经商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经验,并将其经验整理、概括,提升为一整套的经商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现实意义。由于他们在商业经营中的巨大成功,使得他们成为我国经商史上的开山祖师。

在我国漫长的商贸发展史上,除他们以外,还涌现出许多的民间经商能手。他们各有所长,同样是在经商的实践中,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今人同样具有极大的启迪。

古代的行商、坐商、掮客,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本篇文章聊聊,是在商贸实践中划分出不同类的商人,即行商、坐商、掮客(居间商人)。

从历史发展的事实看,构成商人的两个基本标志:

一是只为买卖别人的产品而从中牟利的中介人,这是地地道道的商人。

二是那些替王室和有封邑的各纸奴隶主贵族从事交换的奴隶和奴隶管事。

因为这些人已脱离生产专搞交换,即”不耕获,不畬,则利有仗往”,目的是为了牟利。

概言之,一是脱离了生产专门从事买卖;二是在买卖中,不是自己需要什么货物,而主要是从买卖中获取利润。

从专门从事交换活动的商人本身来说,商业的目的不是直接消费,而是网见市利,谋取货币,谋取交换价值。

商人只是为卖而买,只是为再卖而买,取得货币才是其积累财富是其根本目的。

即使在商业形成的初期,在奴隶主贵族控制下从事商品买卖的管事人身上,在以经商为主业的商业奴隶主身上,在那些最早的商人身上,已充分显露出这种性格。”殷人贵富”,这句话是有它的具体的历史内涵的。

古代的行商、坐商、掮客,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行商坐商

在市的交易过程中,随着交换的繁荣,出现了作为交易中间媒介的人。这种人不再实行物物交换的一切古俗,而是专门从事物品交易的职业者、经纪人。

他们用流通货币从生产者手里换来大批物品,转过来又把物品拿到消费者那里换来更多的流通货币,于是在交易过程中出现了与集市交换不同的习俗。

其中行商便是这种民俗中的一种商人类型。

行商,是从市的交易发展起来的游动性交易形式,这种商的习俗是采取把某些地方需用的物品,或当地不生产的货物主动运到该地出售的方式。

最早称这种商人为”客商”,他们把布匹、绸缎、茶叶、张宝首饰或粮食从内地运往边疆游牧部落,再把贵重皮毛运回内地,这样的”客商”从很久以前便组成长途贩运的商队。我国古代形成的丝绸之路,正是这种大规模商队所开辟的。

行商中日常多见的是走街串巷、上山下乡的小商小贩。城邑的商贩以出售城市中的一些工业品与手工业品为主,东奔西跑的商贩则以出售城邑缺少的生活物品、山珍土产、农业货品为首,例如说周期性比较强的时令果品、菜蔬以及居家实用性非常强的竹藤类的编织物品,还有一些日用器具。

但是,作为行商而言,无论是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或是实力雄厚的商队,都具备卖方向买方自动聚集的特征。

古代的行商、坐商、掮客,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也就是说,行商将货物直接送到有需要的人手里,因此。买主对于客商的行为十分关切,尤其是某些大型商贸之旅与村寨城市之间交往的关系则更为频繁,从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商贸往来考察来看,许多村寨城市在迎接远道而来”贸易商队”的习俗则十分隆重,不仅我国丝绸从陆路运往西亚是如此,就是我国瓷器从海路运往欧、非两洲也是如此。

在国内,新疆地区接待从东方来的骆驼商队是如此,云贵地区迎接北方来的马帮也是如此。行商的买卖习俗是交易习惯较为活泼生动的一项内容。

自古形成的这种游动性交易形式,因其灵活、方便买主而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山区、交通不发达的地区,这种游移性的行商形式,实实在在为古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的方便。

抛开村寨不说,就是在古代的城市中,行商身影及流动的足迹也随处可见,比如一些小商贩会定期到一个地方售卖物品,每月一次或几次的固定式销售。

这些行商的特点就是长期辗转于几个固定的地方,而且行商的形式还在向更加灵活的方式延伸。

古代的行商、坐商、掮客,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说完行商,我们再说说坐商。

坐商也是由集市的贸易形式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与行商流动性的特点则不同,坐商相对行商而言是一种具有固定性场所的买卖形式。

因为,坐商的特征首先表现在时间、地点、商品的基础上。

怎么说呢?这就是一种集地点固定、时间固定、商品固定的一种贸易形式。其拥有固定的地方、店面,预先制定的营业时间,并且还有商品售卖的设定范围,因而渐渐形成了坐商形式有计划的分工。

小型的定点摊贩,是最早的坐商形式,但它并不是稳定的坐商,而是根据条件因素,它也是可以迁移的。

这种商人的经营地点主要在城市,历史上许许多多城市的兴起和繁荣都源于由集市发展起来的大批坐商。

这种形式的坐商则能迎合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需求,售卖许多多的日常生活必备物品及非实际需要的一些奢侈物品、女性的妆饰用品等。

坐商无论小摊贩、还是小店铺及较大的商号,其都拥有购买方向售卖积极方动聚集的特征。通俗地说,这就是一种有需求的消费者只有前往固定售卖自己所需商品店铺去采购。

所以历来坐商对于登门的顾客,态度十分关切,常言说的”拉主道”,正是坐商这种坐等交易对顾客的吸引作用。

古代的行商、坐商、掮客,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坐商固定出售的商品常常由于同行业的增多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方法很多,产生了一系列商业习俗。

其中以在质量上取其高、价格上取其低为主要竞争目标,形成坐商中各种关于”物美价廉”之类的宣传形式,以影响买主的商业习俗心理。

这种商人形式延续到今天,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即使当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强强联合的垄断性巨商,把商业推向激烈的竞争地位。

传统商业习俗也发展到一定的畸形程度。在坐商的发展过程中,流通货币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在坐商中便分离出一支专门做金融货币生意的行业,这就是过去的”银号”,当下的银行。

无论是行商,还是坐商,从它们脱离了原始的自然交易之后,从它们产生了物品价值观念并从这些价值中得到实惠之日起,其私有的营利性质就成为各种商业习惯的核心了。

“唯利是图”带来的买与卖的关系,把平等互惠的、等价交换的各种习俗都打破了。此后,一些商业的剥削、欺骗的恶俗也随之产生。

古代的行商、坐商、掮客,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说完行商与坐商,我们再说说居间商人

居间商人也称居间掮客。这是我国古代商业史上出现的掮客,又被称为”居间人代办商”、”经办商”。

因为,掮客的特点是一种为买主和卖主撮合性的职业,划定商品价格则能说会道的人,因此,就催生了居间商人这个行当,居间商则可以称之为”牙人”、”牙商”、”邪郎”、”牙侩”等名称。

最初,古代的牙人只是负责说合牲畜买卖,租驵侩,后来渐扩展到了各种贸易行业中。这是纯媒介式的商业习俗所形成的一种类型。

自古形成的集市交换是直接的一次性交易,而有经纪人从事的交换则是间接的、两次以上的交易。

换句话说,就是人们把要交易的物品换给这种经纪人,还要再通过这种经纪人换回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这样便出现了一买一卖的两次交易。

我国最古老的经纪人被称为”质人”,如西周市场上就有所谓”质剂”之法。

“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车辇、珍异。凡卖儥者质剂焉,大市以质,小市以剂。”《周礼.地官司徒.卷2》

这里所说的质人就是负责市场管理、收取一些中间费用的经纪人。因为任何在集市上交易成功的商品都必须经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契据凭证,俗称书契。

而质剂所指,则是用竹木做的交易文书,买卖双方各持一份,这种契约是由官方监制的,所以书契上面盖有官府的印章。

古代的行商、坐商、掮客,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掮客这种商人自己没有实际商品买卖,其仅仅是给买卖双方做一个中间人而已,他也只是在其中赚些介绍费。

居间商人的类别也不只一种,最原始的是协助交易双方成交的”说合人”,他们往往不脱离集市交易,只以帮助推销商品为专职,从中获利。

此外,古时民间还有一种居间商,即用一定资金购进日用商品,如纸张、布、线等,开设固定店铺,吸引村寨农民用土特产前来交换或用流动形式(货担)主动到寨中换取各种土特产,这种形式也不用货币直接买卖,而是采取转手换货的方法。

古代的行商、坐商、掮客,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这种方式在民国时期还一直存在,比如那时许多收废品的人挑着担子,用牙膏皮,换小麻糖之类的。再比如说,在过去的东北地区”换瓦盆”、换火柴的小经纪人就具有这种居间商人的特点。

这种形式的居间商人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大为流行,许多人本身有正当职业,但协助说合一笔生意,便可得相当报酬,因而往往成为一些人的”第二职业”。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