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准营销理论,精准营销理论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qinzhiqiang 08-10 17:36 610次浏览

现阶段,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完善电力交易机制已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对于发电企业来说,过去的理论和经验对我们下阶段的工作开展具有什么意义就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厂网分家以后,虽然市场的买方只有电网公司,但在形式上已经是竞价上网。虽然交易方法上与现在有出入,但对营销工作的思路仍然有很大的相同之处,特别是发电企业对于系统负荷预测的一整套方法理论,对将来以日或小时为单位的现货市场交易将产生深远影响。

过去的规则可以指导未来的工作,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已实行多年的《两个细则》,它可以被看作是未来辅助服务市场的雏形,特别是在有偿深度调峰的地区,对于深度调峰已经开展竞价交易,电网优先调用报价低的辅助服务,这就对负荷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对竞争对手的报价心理进行分析,也要考虑到自身调峰能力和需求端实际情况。

这进一步挖掘了发电机组的调峰能力,同时也带来了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的出现。从经济学的角度,这也可以理解为价格信号刺激发电企业充分释放其现有的全部调节能力,提供更多更快速的系统调节资源的表现。

对于市场营销,发电企业其实也并不陌生。早在厂网分家伊始,发电企业就需要面对诸多不同的对象开展营销工作:

需要面向发改委或经信委开展营销,在规则确定的条件下,通过比较机组能效水平、可靠性、污染物排放、扶贫贡献等数据,尽可能多的争取基数电量指标;需要面向环保及物价部门开展营销,在排放达标的情况下,尽可能快的争取到环保设施验收及环保电价批复;还需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生产情况,了解它们的启停机、检修、出力、非计停、消缺等情况,尽可能利用竞争对手的失误多发电量;当然,重点还是对电网公司的营销工作。

有人会说,电量计划都已经定好了,调度都会让你发完,有什么好营销的?

这个看法就过于肤浅了,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因机组自身原因电量发不完,某些月份负荷安排太高机组顶不住,《两个细则》罚得多补得少,多发电的那几个月煤价处于阶段性高点越发越亏,年度完成率两个百分点的高低造成几亿千瓦时电量的差距。

综上,精准营销就成为考验发电企业管理优劣的重要度量衡。

要做到精准营销前提是信息掌握真实全面。

具体说就是要用调度的思维思考问题,做好负荷预测分析:先预测某日的全网用电负荷,再根据地理联络线和检修、区域来水和其他电源情况、变电站容量和线路、动力煤走势预测等计算出大致的机组负荷份额,再根据发电机组的开机方式和其他电厂的计划完成进度,划分到每一台发电机组,这就是形成了发电企业的日前计划。又因为掌握了充足的信息,与调度的沟通将更加顺畅,这就使得电量营销不再是完全是被动接受,而是基于系统与自身实际情况的最优选择。

与之类似,在未来的现货市场中,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在电力现货市场时序电价信号这个指挥棒下,改“调度要我做”为“我要调度做”,达到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的效果。比如次日顶峰时段的价格信号,将引导发电企业加强设备监控维护,准备充足燃料,保证高峰时段的设备的可靠运行。同时,也将引导电力用户主动减少次日尖峰时段的用电行为,从而更好的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平衡。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内容可分为电量预测(如全社会用电量、网供电量、各行业电量等)和电力预测(最大负荷、最小负荷、峰谷差、负荷曲线等)两大类。在实际运行中,调度部门会提前一天完成次日的短期负荷预测,给出一组确定的负荷预测序列,暨日发电计划。

但实际上,由于电力系统中蕴含了各种不确定因素——电力弹性系数、产值能耗、气温、降水量、线路阻塞等等,使得决策工作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只要一个因素偏离,系统平衡就会受影响,调度就需要调整部分计划来重新实现系统平衡,也称之为滚动发电计划。

也因为有这样的不确定性存在,所以重视精准营销的发电企业会盯紧日内实时计划。比如天气预报预测次日有雨,实际次日非但没下雨气温甚至再创新高,那么昨天编制的发电计划就过于保守了,为了支撑系统运行,调度必须给发电企业增加负荷,此时如能提前一些时间向调度申请开机或加负荷就属于精准营销。

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发电企业充分利用节假日、降温、夜间等负荷低谷期进行设备消缺作业,既提高了设备顶峰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又没有影响到机组电量目标的实现,这也属于精准营销的范畴。

每日的负荷曲线由24、48、96或288点组成,如何在基于电力系统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合理运用非线性规划、遗传算法、概率分布、神经网络模型等数学工具,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来争取更高的电价和更多的电量是我们未来必须面对的命题。

当然,对于海量用户的用电量负荷预测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要按不同的负荷类型及用电习惯对用户进行细分及需求侧管理。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对用户用电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积累大数据资源,为以后的精准预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