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18线城市?正在消失的中国十八线城市…

qinzhiqiang 08-17 15:02 5,817次浏览

今年五一,我回了一趟老家,一个四川西部的十八线城市。

以前回去,我很少关注县城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所以这次回去特地留意了一下。

作为西部的一个小城市,乐至县2017年的GDP是209亿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万,而2018年,这里的房价已经突破了5000,一年时间上升了至少1/3。

正在消失的中国十八线城市...

而随着房价高涨的,是越来越少的年轻人。

以前回去几乎都是春节,县城里人山人海,哪里都能看到年轻人,热闹得不像是一个小县城。

而这次回去,我明显感觉到了不同,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冷清。

这种冷清,不是街上人的多少,而是源于:县城里的同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渐渐离开,越来越多的老人留下来了。

01、县城工作机会越来越少

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愿意下苦力上工地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低学历的年轻人就去了工厂,但是相比之下,县城人均2000-3000的工资,和高昂的房价相比实在是有点捉襟见肘。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渐逃离,去到更大的城市发展。

正在消失的中国十八线城市...

学历高一点(大专及以上)的年轻人,更是很难在这座城市找到容身之所: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银行、教师、房地产,似乎已经概括了十八线城市年轻人的大多数职业。

除此之外,大部分留在这座城市的年轻人选择了创业——也就是个体商户,随着传统行业的冷冻,个体商户的创业之路,似乎再也不像十年前那样容易。

就业机会的稀缺和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似乎刚好相悖。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原来十八线城市容得下肉身,真的容不下灵魂。

我一个高中同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家乡,在一个培训机构里当老师,在整体收入偏低的县城,他应该算是高收入群体了。

但与此同时,是一眼望到头的未来和佛系的生活状态,县城里没有什么娱乐方式,下班后大多数年轻人会选择在家打游戏或者看剧,鲜有人会为了挣钱加班熬夜。

有一些年轻人则会有一些独特的兴趣爱好,比如说“钓鱼”,俨然一副养老生活状态。

相比之下,十八线的农村更是一片“荒芜”。

02、荒废的土地背后,是无数的空巢老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家的地就荒废了。

正在消失的中国十八线城市...

原来退耕还林的土地,现在柏树已经一丈多高,曾经种满玉米小麦的几亩地,现在只剩下了几分,全靠我爷爷一个人种一点菜,用于平时生活。

和我们家情况类似的,在这座县城还有无数家。

而土地渐渐荒废的原因是:年轻人的不断流失。

2000年左右的时候,如果一家人勤快一点,种地还能勉强维持生活,收成好的时候,一年还能挣几千块钱。

那个时候物价不高,4块钱就可以买一斤猪肉,在外面吃饭炒个菜只要3块钱,买一斤米只需要几毛钱,几千块钱还勉强够一家人的生活。

将近20年过去了,土地的收成却始终赶不上房价和物价的增长,土地的收成涨了两三倍,但是终归抵不上物价的上涨。

终于,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外出打工的人走了一批又一批,有的离开过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留下的只有破败的老房子,垮了一批又一批。

在我小的时候,爸妈这一辈的年轻人,似乎对挣钱还没有什么概念,大家白天去地里干活,晚上一个院子里的人就聚集在一起乘凉。

而现在回去,五一正是插秧的季节,但却只剩下一些老人在田里孤独劳动的背影。

正在消失的中国十八线城市...

原来大家都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老了,就回老家种地”,现在看来,大概是再也不可能了。

如果未来一天,这些五十年代的老人离开人世,这些十八线的农村,又将去往何方?

03、互联网的入侵和备受侵蚀的实体经济

对于十八线城市而言,实体店也许才是城市经济的护城河。

当拼多多、淘宝杀出下沉市场的时候,当县城开始出现共享电动车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消费发生在线上时,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难做的实体生意。

曾经县城里有很多人力三轮,现在随着共享电动车和共享单车、滴滴打车的进入,也越来越少了。

更可怕的是,人们的家用大件和零用消费,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线上。

我家里的电器,有80%是我在京东上买回去的;

日常的消耗品,也越来越多从网上采购;

短视频社交入侵,KTV的生意也越来越差……

而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下沉,留给实体店的机会恐怕会越来越少。

出走的年轻人,孤独的空巢老人,逐渐式微的教育,也许有一天,十八线城市真的会离我们远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