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号与噪声?投资中的信号与噪声

投资人有不同风格,有的非常理论派、研究商业,有的非常感性、研究产品,张津剑似乎是游走于两者之间,很难得的走出了自己的投资风格。他既对社会和人口等领域有很深的研究,又对看人识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可以说他是投资人里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
来源:42章经
讲师:挚信资本投资人——张津剑
人类今天之所以能去做一些很伟大的工作,不是因为我们选择了更多的信息,而是选择了“聚焦”。“聚焦”帮我们屏蔽掉那些不需要看到的信息,然后专注于当下。
什么是信号,什么是噪声?展开来说就是怎么用一个“滤波器”去除噪声,又怎么接收那个信号,后来我又把这套方法成功地运用到了投资之中。
何为“信号”与“噪声”
上图摘自我在研究生阶段发到中科院旗下杂志的一篇论文。当时我在研究沙漠里进行车辆识别,就是在沙漠里面,通过对地轨卫星图像的分析,找到抛锚小车,以便营救那些被困在沙漠的人。
大家可以看到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些黄色小框。这些框是计算机识别出来的小车,比如第一张图片中的框,就是沙漠路边的一辆小车,这些小车都是个位数像素级的图像,稍微大一点的,也不会超过 20 个像素。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要在一个高清图像里面,试图去找到那些只有十几个像素,甚至几个像素的信号。
回过头来,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一大堆冗余的信息里面,找到那些最重要的一点点信号。这就是我们一直研究,后来在投资过程中又反复体会的东西。
2012 年入行时,我不知道投资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和大部分刚入行的投资人一样,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去看卖方的报告,包括中金、MS、GS 等。我会把报告里面的行业信息分成供应链、需求端、渠道端等,开始可能只有五个参数,后来渐渐变成十几个、二十几个,甚至五十几个参数。
我发现,当我对行业越来越了解的时候,参数竟然变得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需要等一等,这个过程好像出现了问题,因为过去七年的科学研究里,我意识到一件事:信号是找相同,只有噪声才是找不同。
假设你学习一个新东西,当它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细分的时候,恭喜你,十有八九你找到噪声了。而你越学习,发现它越简单,并且看到越来越多共性的时候,才找到了真正的信号。
投资中的“信号”与“噪声”
反观投资,投资里面的信号是什么?噪声又是什么?
有人说五年往往是一个周期,那细分来讲,什么东西是长时间保持变和不变的?什么东西可以每五年一个周期去思考它?什么东西的噪声会尽可能小一点?
我找到了投资领域的第一个信号:人口结构。
展开来讲,先来看上图中这四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你会发现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育断层。
比如,中国有两拨人口高潮,日本也出现了几乎相同的人口高潮,而这样的现象,不仅是在日本和中国,还出现在德国、俄罗斯。进一步去看的话,其实还有波兰、韩国。
这是为什么?
因为它们都是二战的主要参与国。
比如日本,这个国家2000年的人口结构跟中国2020年的结构非常相似。为什么一个国家2000年的人口结构竟然和另一个国家2020年的类似?按道理来说,如果它们都是二战的主要参与国,不应该在同一个时间段面临同样的问题吗?
这是因为日本在最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太强大了。当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中国的东三省之后,在1939年就提出了 1 亿人口计划。他们觉得如果要全面占领中国,日本人就不够用了,于是天皇鼓励大家多生、猛生。而对于中国,在二战结束后的十年里,才兴起了表彰“英雄母亲”的风气,最后形成了我们国家的第一次人口高潮。
所以同样是一次战争,对于不同国家,它的影响是巨大的,方式和阶段又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这些事情和我们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它们和我们息息相关。
中国1978年把计划生育写入宪法,1982年又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1983年之后出生的几乎所有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那这再进一步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1983年后出生的孩子,第一次进入到职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EGO很大。当一代人每个人的EGO都很大,会发生什么呢?
83后长到22岁,也就是到了 2005 年之后,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小商小贩潮。淘宝也是在这个时候拥有了一大波活跃的小卖家,因为这些人觉得自己没有办法适应和别人一起办公的环境,想要独立生活。
同时,这个时间段还出现了另外一个很有趣的数据:从2005年到2017年,中国的离婚率翻了接近三倍。
所以,这一个过程表面上看来和我们没有关系,但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浪潮里的一颗颗水珠。而作为一个投资人,投资的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脉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个单点和一点点变化,而是整个时代,以及它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的全部过程。
很多人或许会问,人口结构和经济有多大的关系?这些信号里的相同与不同真的在科学领域有借鉴意义吗?可以指导你的投资方法吗?
这里推荐一本书——《人口峭壁》,这本书的作者哈瑞·丹特是美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口学家,他曾经广泛调研了整个美国的人口结构。最后发现,虽然美国的每个家庭都不一样,但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于是,他将这些相似的地方汇总起来画了一张走势图。
这张图表明,美国家庭的孩子,在26岁的时候希望能买人生中的第一个公寓;31岁的时候希望能有一个过渡房;42岁的时候希望能有一个改善性的住房;46 岁的时候,希望有更好的家具,并且可以承担孩子的大学学费。
他通过大量的统计发现,在美国的人口结构里,46岁是平均家庭消费的最高点。这或许就意味着我们只需要将移民计算在内的出生指数,向前推进46年,就可以看一看美国普通家庭可预测的支出顶峰。
回顾婴儿潮一代出生的走势情况:始于1934年,1937年人口出生速度开始加快,1961年达到顶峰。按照46岁为家庭消费最高支出点计算,支出峰值应该晚于出生峰值46年,所以从1983年到2007年会出现较强的经济繁荣现象。
得出该假设之后,哈瑞·丹特就去查了道琼斯指数,结果发现,得出的数据和预测结果惊人得相似。所以说,某件事看上去和我们是不相关的,但整体上它可能会有出乎意料的相关性。
如果再去看全世界各个不同国家的经济数据,研究他们的人口结构、生育率、结婚率和离婚率,你会发现它跟你生命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连在一起的。
但是,大的周期是什么?我们要去找到哪些大的信号。
今天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壮大了,所以很多人去解释“外卖为什么能在中国起来”。它有很多原因,比如小额支付兴起、手机渗透率提高、微信红包进一步推进等,但归根结底,讲的都是科技结构对我们人类的影响。
那你有没有想过,人口和社会结构对我们的影响呢?可以回归到一个问题:如果今天没有科技的发展,没有手机、红包、小额支付等,还会有外卖吗?我们把这个问题推演到一些更发达的国家,去看看那些国家是不是经历了同样的历程。
以日本为例(因为日本数据非常完整,而且时间足够长)。
1963年到1990年,有两条线分别增长了14倍和12倍。一个是Cookedfood,就是今天日本所讲的便当文化,还有一个是Meals outside the home,就是去饭店吃的餐饮。
所以说,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日本的餐饮消费增长最快的两个类目竟然是外卖和外出就餐。什么原因?是因为科技结构吗?还是外卖的递送员起来了?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1963年到1990年,日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图中数据,从1970年到1990年,日本独居和二人居的家庭比例累计上升了9.8%。
所以你会突然意识到,今天你为什么会点外卖?因为你只有一个人,或者你和你爱人两个人。有家庭的都知道,当有孩子或者老人的时候是不太愿意点外卖的。
看上去好像是科技带来的革命,其实是社会结构的变迁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和单身潮、离婚率一起成长的。因为单身家庭和丁克家庭的比例快速扩大,挤压出了一种基于外卖和外出就餐的需求,这种需求在日本的20年时间里,涨了14倍和12倍,而在同一时间周期,整个日本的消费指数只增长了7倍出头。
很多时候做投资,会想科技带来了什么样的革命,但其实我们应该回到信号端去思考,人口结构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社会结构又带来哪些改变?单身的人变得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什么?真正的信号是什么?答案都在信号里。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