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发展如何?健康医疗变革报告解读:从“规模”到“价值”

qinzhiqiang 10-09 15:14 655次浏览

自2009年4月开始,我国新医改正式开始实施。到如今,已经过了九个年头,医疗体制改革在扩大全民医保覆盖范围、控制个人医疗费用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效。

与此同时,随着医疗服务行业的消费升级和人口、疾病结构的不断变化,中国医疗服务的供给模式也开始发生改变。医疗健康行业开始寻求从“治疗驱动”向“健康驱动”方向转化,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以及疾病预防逐渐成为热门领域。

对此,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经对大健康领域规划了一个产业蓝图,并对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规划,预计我国健康服务产业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8万亿元,在2030年将达到16万亿元。这就意味着健康服务行业规模在2016~2020年期间的复合增长率需要达到16%,在2020~2030年期间的复合增长率则需要达到7.2%。

根据十二五期间规划,我国卫生总费用在2020年要达到GDP总量的6.5%~7%,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美国等发达国家17.2%的比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加之,我国人口两极化趋势不断加深,在用户需求端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之后,意味着未来我国的医疗健康行业将因为从需求到消费结构的变化,引发医疗服务行业的整体变革。

在德勤中国发布的《健康医疗的变革:从“规模”到“价值”》报告中也指出,随着多项控费医改政策的逐步落地,中国医疗服务行业下一阶段的重点将是多维度地均衡医疗资源,并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同时,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也将成为未来推行医联体构建以及全面实行分级诊疗的必要步骤。

一、从需求开始:“医疗服务”向“健康服务”的转型

在过去,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其实主要是以“医疗服务”为主,其服务核心主要围绕疾病治疗,而非围绕患者。在消费升级浪潮来临之后,人们的健康观念随之改变,医疗健康领域的服务意识开始提上议程,不仅如此,服务的核心也开始从“解决问题”向“发现和预防问题”升级。因此,健康管理、高端妇幼医疗服务以及消费型医疗服务等领域成为其中代表。

1、健康管理产业潜力巨大

“慢病管理”在近年来一直被炒得如火如荼,将其置于医疗健康领域中的重要一环,暗藏巨大的产业潜力。这源于三个方面:我国的疾病图谱、用户在健康领域的消费观念以及健康产业爆发的“连带效应”。

首先,据卫计委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且这个数据将继续增长。其次,在“亚健康时代”下,消费者从开始注重疾病预防和康复环节,这将推动健康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最后,健康管理产业的爆发将带动健康保险、医疗器械、健康咨询、远程问诊等相关产业的进一步成长。

2、妇幼医疗服务产业链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一直以来,妇幼医疗服务产业都是医疗服务行业的重要细分领域。在当下,又重新提到这一产业,主要因为在政策加持和人们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之后,该产业开始从长度和厚度两个维度做进一步的延展。

从长度来看,原来的服务主要围绕“产检-分娩”这样的简单流程,如今从产前备孕、筛查,到产后月子中心、产后美容等相关服务,在时间维度上开始细化整个产业。而从厚度来看,当下人们对于高端妇幼健康类服务的接受度程度愈发提高,以辅助生殖、移动母婴社区等行业为代表的差异化医疗服务开始衍生出来,为这一产业链横、纵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3、消费性医疗开始受资本关注

消费性医疗在近年来开始备受资本关注,该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因此不断壮大。在这一领域内,最具有代表性的细分领域为医疗服务与美容、养老以及旅游服务的结合。

美容、养老医疗和医疗旅游这三个细分领域成为资本关注重点的共性主要在于,综合医院无暇顾及医疗服务和用户体验问题,为民营医疗机构提供了发展机会。在此基础上,这些行业虽然起步晚、市场渗透率低,但增速快、行业前景十分广阔。

二、政策加持:医改重心——从控费到优化并均衡医疗资源

2017年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大年,近百条政策相继发布。随着两票制、药品零加成等以“控费”为核心思想的措施相继落地,医疗体制改革的中心开始从控费向优化医疗服务、平衡医疗资源方向转移,最终达到全面实现分级诊疗的目的。

1、控费相关政策已基本完善并相继在各省落地实施

为了达到药品的阳光采购,“两票制”从2007年提出以来,终于在2017年逐步进入全面落地的阶段。此外,为了改变“以药养医”现状,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重点工作任务》中要求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

这些政策的出台主要都是围绕控费的,除此之外,从2017版医保目录来看,我国医保目录开始了时隔8年之后的一次大改,医保司明确表示今后医保目录将对创新药和重大药物实行倾斜。此外,政府和卫生部门开始大力实施按病种收费,并表示今后将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收费”的方向改革。

可以看出,从医疗支付方式来看,首先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将成为常态,药品质量和医患接受度将成为目录调整的重要参考指标。科学的医疗支付改革不仅节约患者的治疗成本,也能优化临床治疗路径和医疗服务流程,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的结果。

2、下一步医改重点:提高医院管理运营水平、实现分级诊疗

其实,医疗体制改革在“控费”之后,公立医院首先将面临巨大挑战,如何高效运营管理医院将成为公立医院探讨的重要议题。当医改向着均衡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向转移时,就无法忽视分级诊疗,而我国在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过程中也将拉动慢病管理、远程医疗、基层医疗以及家庭医生等方面的建设。

三、医院改制:公立医院携手民营医院

在医疗服务领域内,医院自然是所有卫生机构最受关注的部分。但从“控费”制度来看,不难发现让公立医院保持“公益性”,民营医院承担市场化的医疗行为,最终达到医疗服务多元化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

1、公立医院

医疗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公共医疗支出的同时达到医院经营效用的最大化,《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就为国企医院指明四条出路:①鼓励国有企业将企业创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移交地方管理,②对于运营困难、缺乏竞争力的医疗机构予以关闭撤销,③以健康产业为主业的国有企业接盘优质国企医院尤其是非营利性国企医院,④积极吸引优质、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国企医院的改制。

尽管公立医院改制能够盘活一些浪费的医疗资源,但在改制过程中仍会面临改制成本、盈利模式探索等方面的问题。对此,公立医院需要在绩效管理体系、患者体验、营销管理、标准化医疗服务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公立医院的市场化竞争力。

2、民营医院

自2009年起,国务院和卫生部门不断释放相关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希望通过资本力量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医疗资源的运营效率。

从民营医疗集团出发,尽管部分机构已经积极投入到公立医院改制中去,但由于公立医院改制门槛较高,只有华润医疗、中信医疗等少数大型医疗集团有能力参与其中。而新增的民营医院在地区上也有所倾斜,中西部地区的民营医院增速明显高于经济发达、医疗资源更为完善的东部地区。

四、数字、信息技术革命促进医疗服务行业升级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各个行业都开始积极把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自2015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医疗服务产业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同时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医疗服务行业的各个领域,助力医疗服务行业在临床数据解读和智慧医院建设方面的管理。

1、临床数据解读

据IDC预计,2020年我国医院信息化总花费规模将达到430.01亿元,其复合增长率为11.1%。这意味着我国医疗数据在未来将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但目前我国的医疗数据大部分是孤立的,且没有任何权威机构制定解读标准,这也是医疗数据从收集端到应用端的瓶颈。

因此,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已经开始被各个企业发掘,并应用于攻克这一难点。但未来需要用一些标准将有相关性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在保证数据真实性的同时,与临床诊断或决策挂钩,才是医疗健康大数据面临的最大挑战。

2、智慧医院建设

在医疗服务领域内,目前主要存在以微医为代表的“互联网+医院”和以丁香园、好大夫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医院”两种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智慧医院”模型已经基本确定,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患者体验,而核心价值则是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远程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