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流量分发,淘宝平台流量的分发,靠的不只是用户标签

qinzhiqiang 07-18 15:08 731次浏览

流量这口井已经开发到一定程度了,连淘宝都需要通过特价版、亲情账号这些操作来拓宽用户面,也就是说,在流量数没法跟以前一样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只有单位流量创造更多成交金额,才能使整个平台经济继续保持增长。

平台流量越来越贵,从搜索与展现的角度上来说,只有当推荐到消费者眼前的是最有可能成交的商品时,才能使流量价值最大化。那么平台如何确认眼神,去判定对的人呢?按目前的情况来说,标签的存在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打标的对象不仅是人,还有商品与店铺,当标签之间互相匹配的时候,代表供需意向高概率吻合。

所以说今天与大家谈论的话题其实还是标签。

平台是怎么通过【标签】来将买家与产品联系起来的?

标签不只是包含了用户身上的标签,还包含了商品、店铺的标签,三者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互相加强。

当一个消费者进入到淘宝平台时,受其使用场景、个人兴趣、具体行为、还有自带属性等等方面影响,形成了一个用户的基本标签。

所以买家兴趣模型的构建,还有它们的打标,不用商家去操心,是淘宝根据大数据自行搭建的。

商家必须考虑的,是到底把产品卖给谁的问题。

因为商品的标签是原始标签+系统算法通过不断的反馈、修正来决定的。

商品的原始标签从何而来?

我们上架商品时取的标题,填写的商品的属性,还有商品页面的内容构成了商品原始取值维度,所以对于各位商家来说,想要一开始商品标签维度不走偏,上新产品时就要仔细填充好。

在有了基本的商品模型后,淘宝用大数据算法去与相关人群匹配,看能不能有正向反馈,这样就有了流量的产生。

在商品与消费者产生接触时,不管是好的还是一般的反馈,都会有一定的数据呈现,系统通过算法重新匹配人群,试图为每件商品找到最可能为它买单的那些人。一旦发现效果还不错,大家获得相应流量的大小与时长就会更喜人。

很多人说新品上架没流量,那大家到底有没有把商品的基础设施搭建好?在最早一批流量进来的时候有没有做好收藏加购访问深度跳失率方面的维护?

成交潜力不足还想着流量扶植吗?淘宝流量不是拿来做慈善的呀亲。

很多商家在流量不够的时候,往往会想着要优化标题,但是对于修改标题,脑子里也会有一万个问号,因为无法准确判断标题的具体哪个词组到底好不好。会不会改了标题,商品乃至店铺的标签就混乱了,就降权了?

大家其实可以通过单品搜索关键词来判断标签的匹配度。

标签的匹配与否可以从生意参谋后台商品的相关关键词数量来大致的判断。大家可能注意到,新品刚上架时,关键词就一两个,但是当新品上架过一段时间以后,关键词效果分析中关键词数量会大幅度增加,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经过算法匹配之后,商品身上的标签也越来越多了。

那么

如何通过修改商品来优化标签?

如何用我们已经的标签知识来提升我们搜索抓取的效率?

怎么把标题拆解还原为背后的标签?

怎么获得我们的意向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