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联网金融消费,互联网消费金融现状、模式及问题研究

qinzhiqiang 07-28 8:39 2,100次浏览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向客户提供消费贷款及相关金融服务,是传统消费金融与互联网理念、技术、渠道全面及有机融合的产物。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提高金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性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背景

1、宏观背景

(1)财富基础坚实

从经济总量分析,201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经过多年发展,社会总财富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为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奠定了坚实的财富基础。

(2)国民消费潜力巨大

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出口、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国外数据分析,我国最终消费率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从国内发展分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消费崛起等因素将在未来创造大量的消费点,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鉴于此,未来我国国民消费上有巨大的可开发空间。

2、政策背景

鉴于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党和政府对消费、消费金融的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2009年8月13日,银监会正式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准入、监管和规范经营提供了保障。自此,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支持消费金融的发展。此外,随着“互联网+”战略的迅速扩张,使得互联网与金融的发展相互依存。积极的政策导向为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监管措施的不断完善则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

3、技术背景

由于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较为迅猛,网速有了很大提高,网费也降下了许多。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更是为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契机,使得国内互联网公司发展良好。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的提出也彰显出了我国互联网公司竞争力逐渐增强,业务上更加成熟,这也极大地推进互联网金融的传播,因而没有信息技术的硬件支撑难以使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

二、现状

1、市场参与主体众多

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允许跨区经营的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保理公司、电商平台(及其下属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主体)、以消费金融为目标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消费分期平台和部分网络借贷平台)等。

2、业务运行模式多样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银行互联网消费金融、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电商互联网消费金融、分期购物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细分领域互联网消费金融、纯信贷互联网消费金融等多种模式。

3、深层次的场景嵌入

随着消费群体的逐步细分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金融与消费场景的结合将会更强、更深、更紧密。一是通过人工智能、生物验证等手段,简化贷款申请手续;二是依靠场景数据评估模型,提升线上贷款审批效率;三是应用新技术优化支付流程,提升场景便携性;四是采集和积累客户交易数据,促进智能化风险控制模型的优化与迭代;五是持续追踪消费者行为,精准识别客户,提升消费金融产品的个性化程度。

4、泛社交化趋势增强

一是产品推广借力社交媒体。综合性社交媒体能够带动入口流量,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垂直领域社交平台的入口更富有粘性,其流量转化率更高。短视频、直播服务等新媒体内容的普及,也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在线营销提供了更多样的渠道和方式。二是消费场景的搭建依赖社交应用。社交软件具有较大的用户唤醒频次,基于社交行为的营销活动,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提供了更广的基础客源。三是消费金融产品的知名度及应用范围与消费者在社交平台的分享行为和曝光度高度相关。

5、金融监管理念的变化和政策完善

当今政府十分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不断强调简政放权,推出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政策及改革红利。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指出,要改革、完善并适应现代化金融市场的发展框架,通过强化综合监管和功能监控互联网衍生产品。在此背景下,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思路有了很大转变,实行的监管政策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导及监管,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十分必要,“一行三会”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对其发展持支持态度,积极完善相关监管措施,消除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三、模式

1、银行互联网消费金融

由于拥有资金和客户优势,传统商业银行占据了我国消费金融存量市场,产品主要是信用卡和消费信贷,其中消费金融业务以房贷、车贷、信用卡为主,用户通过一张卡就可以覆盖所有消费场景。但近年来随着信用卡增速下降和网络消费的兴起,商业银行传统的主流客群增长已触及天花板,一些传统客户甚至转向互联网消费金融,为此以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代表的传统商业银行不得不主动出击,试水互联网消费金融。与其他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相比,银行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模式相对简单,消费者向银行申请消费贷款,银行审核并发放贷款,消费者得到资金后到银行自建的电商平台或第三方电商平台网购产品及服务。

传统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另一种途径是通过战略入股互联网企业抢占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需求场景,如招商银行战略入股“滴滴打车”。招商银行战略入股“滴滴打车”平台以后,与滴滴在资本、支付结算、金融、服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滴滴的乘客可使用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支付打车费用,享受招商银行提供的餐饮、电影等优惠券。招商银行还在线下支网点为“滴滴打车”的司机提供分期购车服务。

2、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的互联网化是指,消费金融公司接入互联网技术,实现消费信贷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用户提供任意切换的全渠道服务场景,在获客、审批、风控等业务环节以互联网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借款人通过APP或消费金融公司的官网在线申请消费信贷,消费金融公司线上自动审核用户提供的信息,为消费者的线上线下消费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依据主要出资人身份背景的不同,消费金融公司可分为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和工商企业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

在消费已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金融互联网化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一些传统商业银行通过出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形式抢占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向都市白领和固定收入阶层提供线上线下消费场景的信贷支持。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在资金实力和风控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以由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招联消费金融公司为例,其主要互联网金融产品有“零零花”和“好期贷”,全部通过线上申请和审批;除了用手机APP获客,“零零花”还入驻了联通网上营业厅,借款人可直接通过该产品分期购买手机;“好期贷”则入驻了支付宝平台。

海尔集团、苏宁电器、重庆百货等工商企业积极寻求向“传统产业+互联网金融”转型,先后组建了海尔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公司和马上消费金融。工商企业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最大的优势是有传统产业入口,并且从一开始就充分接入了互联技术进行获客、审批和风控。但其股东也面临是“让金融支持主业”还是“让主业培育金融”的重心选择。前者的典型是海尔消费金融公司,其重心不是利用产业培育金融,而是运用金融支持海尔的家电产业,所以海尔的消费金融利率优惠,甚至有零利率产品,目的在于抢占中国智能家电市场;后者的代表是苏宁消费金融公司和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在通过消费信贷扩大股东单位的百货、家电、超市和小商品批发业务规模的同时,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为股东单位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3、电商互联网消费金融

电商天然与现金流、物流、数据流紧密相连,具有发展消费金融、建立“商业-金融”生态圈的有利条件。电商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主要是依托电商平台向网购用户在线提供消费分期和小额现金信贷。电商从事消费金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过多年经营,每家电商都在自己的生态圈中积累了大量的活跃用户,在消费场景中提供金融服务顺理成章,通过消费金融还可进一步提升客户粘性;二是电商拥有会员用户海量的交易数据,基于大数据风控模型,电商相比传统金融机构能够以更低成本和更高精度度量用户的风险水平。高频交易的电商平台拥有全面的客户消费和交易数据,因此在细分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拥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京东白条”和“蚂蚁金服”。

“京东白条”的功能与传统信用卡非常类似,但也有一些细微区别。用于京东商城的“白条”属于赊购服务,计入平台应收账款,平台不垫付资金,授信额度最高1.5万元,可购买除黄金、首饰之外的所有自营商品;用于京东商城外的消费场景的“白条”属于消费贷款。“京东白条”的使用方式简单,任何京东会员都可以申请,京东金融的大数据风控模型会根据交易数据库授予申请人一个额度。针对不同的需求场景,“京东白条”还推出了“白条+”系列产品,将自身的消费金融业务拓展到京东商城平台之外的旅游、租房、教育、装修等领域。其中,“旅游白条”将消费金融服务与各种旅游消费场景深度结合,不仅覆盖了传统的交通出行、酒店住宿及旅游休闲等产品,还将服务范围延伸至定制游、亲子游等细分旅游市场;“租房白条”可为用户提供12期的租房分期,首付仅为一个月租金和服务费,用户根据每月短信提醒,通过绑定的银行卡按月还款即可。

“蚂蚁金服”依托阿里电商平台和支付宝,消费分期的“蚂蚁花呗”和小额取现的“蚂蚁借呗”是其消费金融的两款主力产品。每个支付宝用户都可以申请开通“蚂蚁花呗”,“蚂蚁金服”基于自身的风控模型和用户在阿里生态圈中的交易数据授予申请人信用额度,用于消费者分期网购商品。“蚂蚁花呗”的使用渠道除了阿里系电商平台,还包括百度糯米、一号店、国美在线等40多家合作电商平台和线下签约的超市、便利店,以及教育、旅游、校园、房产、车辆等一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O2O消费场景。“蚂蚁花呗”是当月借款下月还款,用户也可以选择分期还款,与传统的信用卡消费模式更加类似。“蚂蚁借呗”可向用户提供在线消费贷款,只要芝麻信用分在600分以上,用户就可以在支付宝上开通“蚂蚁借呗”,并可依据自己信用分数获得1000元到50000元的小额消费取现,还款期限最长为12期。

4、分期购物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

分期购物平台是近年来新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主要覆盖传统金融机构没有触及的大学生等无信用卡消费人群,通过用户线上交易行为的数据沉淀和新技术运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分期购物平台与知名购物网站或线下购物中心合作,向消费者提供线上线下分期购物或小额取现服务。这类平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互联网不断渗透和再塑人们的消费方式,电商积累的用户交易数据逐渐成为新时期商业社会中的虚拟基础设施,能否合理高效地利用将成为各大公司发展前景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期购物平台将电商消费数据作为授信和风控的基础显然是一个可行的使用维度。其次,分期购物平台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授信方式更简便,授信额度更大,能更好地对接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此外,分期购物平台资产端通常与理财端打通,形成产业闭环。

“分期乐”和“趣分期”是两家具有代表性的分期购物平台。“分期乐”的商业模式横跨理财端与借款端,并通过两个平台对接完成相关服务。在资产端,18岁以上的大学生登陆“分期乐”官网就可以享受在线购物及分期付款服务,或申请3000元以内的小额消费借款“分期乐”通过京东等电商平台为用户完成购买、支付,并将商品送至消费者手中,同时获得相应债权,完成资产端风控。在资金端,“桔子理财”独家代理“分期乐”的债权,通过向金融机构、P2P平台出售债权,或将债权以资产证券化的形式打包成理财产品向投资者发售,“桔子理财”的智能分散投资系统可将每笔投资打散分配,投资者一笔资金往往能投资多笔债权以分散投资风险并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分期乐”平台获取资金回流。“趣分期”也是面向高校大学生提供消费分期服务,学生根据约定的服务费率分期偿还本金和服务费。在资产端,“趣分期”平台根据大学生提供支撑材料的不同给予不同授信额度,大学生在“趣分期”平台上购买信用额度内的产品:一种方式是大学生直接在“趣分期”官网的商城选择商品,“趣分期”为学生垫付资金从合作的第三方电商代购商品另一种方式是大学生在其他电商平台上选择商品,然后把链接提供给“趣分期”平台垫付资金代购。在资金端,“趣分期”平台靠自有资金、风险投资和P2P平台“金蛋理财”等获取资金回流。

5、细分领域互联网消费金融

随着技术进步和金融牌照门槛的降低,一些垂直行业的龙头企业或平台纷纷利用自己的交易优势和特定场景的获客优势试水互联网消费金融。团购、房产、汽车、旅游等垂直行业的大公司利用其对特定领域的把控和用户数据的积累涉足消费金融有天然的优势。如房地产中介行业的“链家金融”、在线旅游的“途牛金服”、汽车领域的“易鑫资本”等垂直细分平台都植入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并取得了良好的前期效果。

6、纯信贷互联网消费金融

纯信贷互联网消费金融运营模式是将消费者的消费借款以未来应收账款的形式转让或出售给互联网理财平台,理财平台将其进行打包并包装成互联网理财产品,提供给投资人进行投资。该种模式下的信贷平台属于中介平台,将投资人的资金提供给消费者进行商品的分期支付,最后再由消费者按照规定的分期时间对投资人进行连本带息的借款偿还。从当前纯信贷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情况来看,消费者的借贷风险主要是由互联网理财企业承担。而互联网理

财企业则主要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场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坏账风险。

四、问题

1、宏观层面

(1)消费信贷发展过快引发的宏观风险

近年来,伴随着政策的鼓励支持、宏观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消费信贷的普及,短期消费贷款在住户部门债务中的比例不断提升,从2008年到2017年年末,该比例从7.3%增至16.8%,目前来看,虽然比例较低但是增速过快,因此需要引起警惕。

一方面,短期消费贷款的增长对于刺激消费需求、提升生活水平、支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步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新常态”,消费逐渐取代投资、进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另一方面,消费信贷尤其是短期消费信贷的过快发展,有可能会催生过度消费、铺张消费、透支消费等“恶习”,甚至对年轻人未来的成长、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引发宏观经济风险。

综上可见,目前我国消费贷款尤其是短期消费贷款正在快速发展,短期消费贷款的发展速度甚至快于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中长期消费贷款。既存在规避房地产首付比的监管套利,也有针对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的监管规避,其本质是违背消费信贷尤其是消费金融创建的初衷: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我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服务。对此,我国需要总结经验教训,谨防消费贷款尤其是短期消费信贷过快发展诱发的宏观经济风险。

(2)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竞争激烈引发的市场乱象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迅速,无论是传统消费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互联网化,还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如电商平台类、垂直分期平台类、网络借贷平台类消费金融机构),都在从事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基于其资金优势、网点优势、风险控制优势等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消费金融公司基于牌照优势、人才优势等,经过八年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国、从小到大的迅速发展。而基于良好的用户体验、便捷的贷款审批、纵深的消费场景、深度的金融科技应用等优势,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行业内也呈现出细分的“马太效应”现象。电商平台类消费金融公司拥有众多的用户、综合的消费场景、完善的风险控制,无论是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还是京东金融的白条、金条,都具有快速的发展态势。垂直分期平台类消费金融公司深耕细分消费场景,比如以乐信集团、趣店集团为主的校园分期购物平台迅速崛起,并分别于2017年在美股上市。但是更多的校园分期平台由于国家对“校园贷”的严格监管,其发展经历了较大的波折。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初期,各类平台数量增速迅猛,但可授信客户仍是稀缺资源,由于消费金融客户爱扎堆聚集,易受身边人影响,因此消费金融公司为争夺、维护更多消费群体,促成更多交易,存在过度授信风险的情况。以大学生分期产品为例,对于同一个消费者,可能在多家分期平台上都有分期,分期购物延缓了大学生及时付款的压力,但也会使得缺乏固定收入的大学生们拆东墙补西墙,借别人的款还另一方的债,一旦未能及时还款或是违约,就会对大学生信用能力造成较大影响。此外,在网上办理信用证业务,一些消费金融公司为了完成指标,在网上为一些急需用钱却没有收入来源的人群办理信用证明,使得一些缺乏自制而过度透支的人群受债务困扰,对消费金融公司账面也不利。

(3)个人征信体系发展不健全与数据孤岛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集资金端、平台端、场景端、风控端、征信端等诸多要素为一体的生态系统,其中征信端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更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当前我国征信体系发展不健全、征信覆盖面不广、征信维度不足,导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着行业风险不断增大、不良贷款率不断提升、多头借贷凸显等问题。

从制度层面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征信体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征信立法不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不够完善。从市场层面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征信体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征信市场基础薄弱,征信覆盖面不大;民间征信不充分;征信共享机制没有打通,数据孤岛问题严重。

(4)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互联网消费金融既面临市场和经营方面的争议,还涉及各种法律规范问题:

1)综合利率畸高与司法解释争议问题。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利率畸高问题广受争议,尤其是一些“现金贷”产品,倘若将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费、滞纳金等折算到利率中,“现金贷”的年化利率大部分会超过36%,有些甚至达到100%以上。

2)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准入标准问题。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机构众多,虽然从事着相同的消费金融业务,但是监管主体并不相同,行业内存在监管套利的问题。

3)行业自律性规范不足与不到位的问题。目前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协会于2018年10月才刚刚成立,行业自律性规范不足与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4)没有有效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并没有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也没有建立统一标准、可追溯、可持续的产品、业务及行业信息披露机制,以督促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5)监管体系待完善

相应监管部门主要针对消费金融公司,但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方不止消费金融公司,还有电商、分期购物平台等其他消费信贷公司。若仅仅对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过严,将会导致消费金融公司压力过大,难以突破思维定式,创新出新的产品。而对电商平台等的监管又太松且落实不到位,致使其思想又偏于激进,套利行为较严重。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监管认知的模糊使得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存在较大风险。

(6)用户隐私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用户隐私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在开展业务及进行交易时,客户信息及客户数据本应得到合理的安全保护。而大数据技术则需获取大量用户数据,甚至是个人隐私进行精准营销,如若这些信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将会很严重。电话广告、信息诈骗、网络犯罪等会给客户带来巨大的财务及精神损失。另外,在网络环境下,重要信息的篡改及传播也不利于监控,给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2、微观层面

(1)“现金贷”过快发展,场景消费金融发展不足

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营销与获客日益变得更为便捷与高效,大数据风险控制变得更为有效,同时由于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在鼓励消费金融发展的进程中,有场景、有用途、有群体的场景消费金融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缺乏场景支撑的“现金贷”却发展迅猛,这脱离了消费金融发展以“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消费促进经济升级与转型”为主的初衷。

(2)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不同的“现金贷”产品在设计与管理上都类似,仅在综合利率上存在差异:电商平台类消费金融机构具有风控优势、场景优势、技术优势等,其综合利率相对较低,可以做到“千人千面”的因客定价;垂直分期平台类消费金融机构具有垂直分期的场景优势,综合利率处于居中水平;网络借贷平台类消费金融机构既缺乏场景优势,又欠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点,其综合放贷利率水平最高。而场景分期产品高度同质化,产品大同小异。整体而言,消费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差异化竞争不大,并没有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其产品主要集中在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场景、租房场景、教育场景、家装场景、汽车后市场场景等,导致某些场景领域竞争过度,但在某些亟待普惠金融的场景领域比如农村消费场景、蓝领消费场景等,却处于短板甚至空白。

(3)资金来源匮乏,尚未形成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

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竞争的焦点不仅仅是客户获取、应用场景与风险控制,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取广泛而又多元化的资金。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的业务模式是以批量式预防授信的形式将资金借出,因此需要庞大的日常运营资金。而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不属于金融机构,无法像传统商业银行一样可以吸纳公共存款,除了依靠自身的资本金以外,只能通过境内的同行业拆借、向境内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或经批准发展的金融债券融资等方式进行运营资金的筹集,总体来说筹资渠道较窄,无法形成系统性、多层次的资金来源体系。同时,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刚刚起步,其技术风险、运营风险、欺诈风险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更高,进一步增加了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的融资难度。

(4)精准定位和识别目标客群的难度加大,欺诈风险蔓延

互联网消费金融理想的目标客群应是即期付款能力有限但具有较强的还款意愿、提前但理性地消费、富有成长性、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互联网用户。然而激烈的行业竞争促使一些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在客户还款意愿评估及反欺诈模型设计上较为粗放、客户身份识别及信用共享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盲目扩大业务规模,导致识别和有效定位目标客群的难度加大,客户画像的精准性降低。互联网消费金融释放了次优质客群提前消费的需求和潜力,也提高了收入水平及受教育程度较低、整体资质较差的客户进行非理性及冲动型消费的倾向,这类情况在校园贷、学生贷、蓝领贷等产品中,表现更为突出。此外,恶意欺诈案件增多,并呈现出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专业性高、隐秘性强等特点,甚至形成了助贷、骗贷的地下产业链条。加之行业信用信息难以有效整合,对小额失信的惩戒力度不够,个人违约成本较低,进一步助长了网络欺诈的滋生。平台内部员工参与数据造假、泄露重要风险控制信息等道德风险事件时有发生,暴露出了一些平台对内控制度及信息安全技术的忽视。

参考文献

[1]王雅俊.互联网背景下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1:79-83.

[2]鄂春林.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势、挑战与对策[J].南方金融,2018,3:85-92.

[3]张荣.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困境与路径探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76-80.

[4]邵腾伟,吕秀梅.新常态下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表现、作用与前景[J].西部论坛,2017,1:95-106.

[5]翟春娟,姚炳男.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结构及其运作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13:168-170.

[6]赵大伟.大数据技术驱动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7,1:41-45.

[7]王晓芳.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之路[J].人民论坛,2019,9:84-85.

[8]程雪军.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问题、挑战与监管[J].财会月刊,2019,15:162-170.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