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第2版)》 秋叶, 秦阳, 陈

qinzhiqiang 07-01 10:44 895次浏览

互联网正从“物以类聚”,走向“人以群分”的时代。 秋叶等人的“社群营销”,并非单纯靠社群卖东西,而是建立一种去中心化的、自行运转的生态。让“同好”们形成紧密的联系,创造出海量营销机会。 主要内容: 【从0到1】回归本源:再论,什么是社群?精准定位:5W1H梳理社群目标建群实践:走好关键的四步【从小到大】步步为营:避开扩张的五大陷阱团结协作:打造高效运营团队人气至上:保持社群活跃度打通线下:打造落地 …

互联网正从“物以类聚”,走向“人以群分”的时代。

秋叶等人的“社群营销”,并非单纯靠社群卖东西,而是建立一种去中心化的、自行运转的生态。让“同好”们形成紧密的联系,创造出海量营销机会。

主要内容:

【从0到1】回归本源:再论,什么是社群?精准定位:5W1H梳理社群目标建群实践:走好关键的四步【从小到大】步步为营:避开扩张的五大陷阱团结协作:打造高效运营团队人气至上:保持社群活跃度打通线下:打造落地核心团队【社群经济】关键抉择:免费社群与付费社群变现实操:社群营销的七种战术未来之路:通往社群的新阶段

@秋叶(张志)

秋叶,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中欧商学院私享会导师,网易云课堂在线教育受欢迎课程开发者。

@秦阳(老秦)

秦阳,新媒体专家、PPT达人、畅销书作者。现任秋叶PPT团队营销总监,目前其团队所运营的秋叶系列课程付费人数已超过3万人。

@三月巢北(陈慧敏)

社群BetterMe大本营创始人。BetterMe大本营是以“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为理念的互联网学习社群,成立三个月即发展为全国性社群,运营团队超过百人,受到媒体广泛报道。

再版前言

前言 这本书没有水分,很干

第一章 什么是社群 / 1

1.1 社群运营之惑 / 3

1.1.1 人性中的社交连接需求 / 4

1.1.2 随着互联网连接方式进化的营销方式 / 4

1.1.3 “三个月”亲密关系魔咒 / 5

1.1.4 建群只是手段,不是解决方案 / 8

1.1.5 关于“社群经济”的探讨 / 9

1.2 社群的五大构成元素 / 12

1.2.1 同好 / 13

1.2.2 结构 / 14

1.2.3 输出 / 15

1.2.4 运营 / 16

1.2.5 复制 / 17

1.3 用ISOOC 模型评估社群的质量 / 19

1.3.1 罗辑思维 / 19

1.3.2 秋叶PPT / 22

1.3.3 新生大学 / 25

1.3.4 十点读书会 / 28

第二章 从0 到1 社群的诞生 / 33

2.1 用5W1H 方法梳理你的社群运营目标 / 35

2.1.1 【Why】为什么要建立社群 / 35

2.1.2 【What】这个社群能带来什么价值 / 38

2.1.3 【Where】在哪里建社群 / 41

2.1.4 【Who】社群里面应该有哪些人 / 45

2.1.5 【When】什么时候开始建,计划运营多久 / 49

2.1.6 【How】建立了社群,你准备怎样变现 / 51

2.2 如何从0 到1 构建你的第一个社群 / 55

2.2.1 【同好】落实你的社群价值观 / 55

2.2.2 【结构】形成你的社群规则 / 64

2.2.3 【运营】吸收第一批种子用户 / 77

2.2.4 【输出】形成社群输出推广矩阵 / 80

第三章 从小社群到大社群 / 87

3.1 什么时候就可以开始做规模了 / 89

3.1.1 是否已经做好扩大运营的准备 / 89

3.1.2 是否已经形成了亚文化 / 90

3.2 从小社群到大社群会遇到哪些坑 / 91

3.2.1 失焦 / 91

3.2.2 无首 / 92

3.2.3 暴政 / 93

3.2.4 无聊 / 94

3.2.5 蒸发 / 94

3.3 如何打造线上高效运营团队 / 95

3.3.1 中心化管理VS 去中心化管理 / 95

3.3.2 如何构建线上运营团队的组织架构 / 99

3.3.3 线上团队如何有效沟通 / 101

3.3.4 如何发现值得培养的社群运营新人 / 111

3.3.5 如何培养社群运营新人 / 114

3.3.6 如何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加入团队 / 120

3.3.7 社群核心团队成员流失的原因 / 125

3.3.8 如何留住社群核心成员 / 126

3.3.9 社群运营KPI 该如何设置 / 130

3.4 如何保持社群活跃度 / 133

3.4.1 如何评估一个社群的质量 / 133

3.4.2 社群一定要保持那么高的活跃度吗 / 139

3.4.3 如何做一场高质量的在线群分享 / 141

3.4.4 产品化:围绕产品建设活跃社群更容易成功 / 150

3.4.5 亚文化:打造群内专用表情包 / 152

3.4.6 线下化:创造面对面的接触 / 153

3.4.7 品牌化:要让社群的活动持续运营形成品牌 / 155

3.5 打造落地核心团队 / 156

3.5.1 为什么要发展线下 / 156

3.5.2 初期如何找到合适的线下负责人 / 158

3.5.3 如何组建落地核心团队 / 159

3.5.4 如何为线下团队提供支持 / 161

3.5.5 如何邀请大咖嘉宾来社群分享 / 164

3.5.6 如何让大咖愿意多次合作 / 167

3.5.7 寻找线下场地的四种攻略 / 170

3.5.8 如何举办一场线下沙龙活动 / 173

3.5.9 线下沙龙活动团队常见分工配置 / 181

3.5.10 如何打造社群人才储备梯队 / 182

3.5.11 复制活动经验到更多城市 / 184

3.5.12 务必重视社群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 187

3.5.13 把线下内容作为线上传播的引爆点 / 189

第四章 从社群到社群经济 / 193

4.1 从兴趣社群到商业社群要突破的关键瓶颈 / 195

4.2 社群可视化 / 197

4.3 付费社群应该如何运营 / 202

4.3.1 免费社群与付费社群的利弊 / 202

4.3.2 付费社群有哪些激励付费的收费方式 / 204

4.4 社群营销的七种战术 / 206

4.4.1 头狼战术 / 206

4.4.2 蚂蚁战术 / 212

4.4.3 攻城战术 / 216

4.4.4 悬赏战术 / 220

4.4.5 诱饵战术 / 232

4.4.6 定点战术 / 233

4.4.7 降维战术 / 236

4.5 社群经济的未来之路通向何方 / 238

4.5.1 信任效应 / 241

4.5.2 连接效应 / 242

4.5.3 标签效应 / 245

4.5.4 口碑效应 / 246

4.5.5 羊群效应 / 246

第五章 常用社群管理工具 / 249

5.1 内容发布平台 / 251

5.2 社交分享平台 / 251

5.3 社群表单工具 / 255

后记 / 257

这本书没有水分,很干@ 秋叶2012 年年初,我开始尝试利用网络聚合喜欢PPT 的小伙伴,打造一个“爱学习、爱阅读、爱动手”的社群。

到了年底,我已经组建了一个“一页纸PPT”的大群,最多时有200人。我发现虽然群里囊括了国内大部分PPT 制作高手,但大家只是把群当作一个联络方式,有时候要说说话,还得顾虑不同人的想法,并不能畅所欲言。

某天,我终于下决心删掉那些已成名的高手,只留下和我对胃口的小伙伴。并且,群的人数严格控制在69 人,要新进一个,就得踢出去一个。

奇迹出现了,我们这群人产生了化学反应。

在这个69 人群里,每天都有各种自黑,各种互黑,各种刷屏,比谁更没有节操,但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找到了趣味相投的小伙伴。

我们制定了一些“别致”的群规,比如新人进群一定要先爆照,而且必须是素颜照,这时是群里妹子、汉子们最欢乐的时刻——我记得最近加入的一个妹子说了一句:“你们吐槽一个人好有才啊!”

有没有人不适应?有几位很棒的小伙伴坚决不肯爆照,我们就只好把他们移除出群。一个社群的文化脾性决定了它有边界。

问题是我们这群人在一起都干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开始运营秋叶PPT 微信,写3 分钟PPT 免费教程,一个纯学习不娱乐的微信公众号,在不到2 年的时间内吸引了30 万粉丝。

我们一起合作出版了《和秋叶一起学PPT》《说服力:教你做出专业又出彩的演示PPT》,这两本书累计销量超过了10 万册。

我们一起做在线教育,我们不声不响地在网易云课堂上把《和秋叶一起学PPT》课程做到第一名,现在这门定价129 元的课程,购买人数已经突破了15 000 人!这些可都是付费学员!

社群越滚越大,我们成立了各种课程开发的讨论群组,我们建了一个又一个学员群。现在,超过2 000 人的学员群已经有7 个,并且还在继续增加中。

在课程开始销售的第一天,我们就意识到要服务好学员,搭建一个学习平台,让大家有共同的输出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想想看,要是这10 000 名学员都是你的口碑用户,那市场还不得产生裂变效应?一个好消息是,这个判断是对的,当我们的单门课程《和秋叶一起学PPT》学员超过10 000 人后,我们发现即便什么也不做,我们一天的销量都比同期高很多。

一个坏消息是,我们发现学员并不会自觉地成为你的社群支持者,这背后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

我们现在依然在探索的路上,远远没有看到极限,但我们相信自己可能已经找到了运营社群的一些诀窍。这些诀窍不应该成为秘密,完全可以分享出来。

其实我们的私心是,分享这些诀窍,引起更多的人对此感兴趣,然后他们因为好奇成为我们的课程用户。但请相信,关于社群,我们知道的以及我们所做的全部思路和细节,都放在这本书里面了。

我们希望买了这本书的你,最后会评价一句:这本书没有水分,很干。

在本书上一版的最后,我提到过,《社群营销》这本书写于我们去高校做讲座的路上,在地铁上就商讨好内容大纲,从五一小长假开写。当时市面上关于社群的书籍很少,“社群”这个概念也才刚刚兴起,典型的案例还比较少,所以我们以自己为例,毫无保留地详细阐述了秋叶PPT社群在运营过程中的方法、技巧与实践经验。

该书于2015年7月上市,第一周就登上当当网经管类新书热卖榜第一名,我们在感谢读者认可的同时,也看得出社群的势头之猛。

势头猛,相对应的是变化也快,为了完善我们对于社群新的思考、经验,我们对本书进行了升级。巧的是,当我们落笔截稿的时候,恰逢2016年五一小长假,距离上一版开写,正好一周年。

这次新版升级,我们特别邀请了BetterMe社群的创始人陈慧敏一起参与写作,她一并贡献了大量社群的实操经验。而我们与陈慧敏相识,也恰恰源于她在运营社群过程中阅读了我们上一版的《社群营销》。据她所说,此书是她在运营过程中看过的“唯一—本社群运营的书籍”,对此我们作为作者深感荣幸,也见证了BetterMe这—年壮大的全过程。

BetterMe在社群运营过程中有很多非常接地气的社群方法论,这次全部曝光给所有运营社群的读者,相信会有启发。

另外,上一版我尝试采用了PPT与文字同步的形式。一方面当下经过微博微信碎片化阅读的侵蚀,很多人已经失去了阅读长文章的能力,多图阅读可以减少枯燥感:另—方面,由于人的大脑对图形记忆更深刻,所以把要理解与记忆的东西图示化,在复习的时候看着图示回忆内容,学习效率比较高。这个形式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连我一个从不看书的朋友都发来微信说这辈子第一次完整地读了一本书。但此次升级由于干货很多、篇幅有限,只好舍弃了这个形式,不过读者们依旧可以通过扫秋叶PPT的公众号二维码(或搜微信号pptl00)、添加后回复“社群”下载配套PPT。本书此次的升级,也吸收了很多朋友通过微信给我们提出的建议,在此一并感谢,也欢迎大家继续与我们沟通、交流。

读者能够坚持阅读你的微信三到六个月,已经是真爱了一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三到六个月之内,把读者变成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最好的方式是让读者付费,没有比让读者付费更能延长关注关系的方法,但前提是你得满足他的需求。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开始都这么想。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开始的幻觉是什么?涨粉,一门心思地涨粉——先破5万,再破10万,再破50万,再破100万,如果有1000万粉丝,我不就成电视台了!

可即便是成功的微信粉丝运营者也发现,粉丝还在快速增加,但很多老粉显然并没有在阅读自己的推送——如何激活这部分沉淀的粉丝的活跃度?

如果没有真实阅读量,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并没有商业价值!试想,如果你告诉别人你的微信公众号粉丝量100万,但阅读量只有1万,谁会认为你的微信公众号有能量?所以,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必须想方设法地提高文章阅读量。

很多人思考后的选择是,找理由吸引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粉丝加入自己建的群。

建群有什么作用?

一个群只能加500个人,微信扫码只能加100个人,后面的400个人要手工拉,手工拉的第一个好处是让你所有的微信粉丝成为你这个运营者的个人微信号好友。

关注微信号是第一层关注,加了运营者个人好友后是第二层关注,再把你拉到微信群里面,又形成第三层关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当我发一篇微信文章的时候:

(1)订阅号里面有一次展示的可能。

(2)在朋友圈里面,有—次被你看到我的文章的可能。

(3)把这篇文章转发到微信群里面,又有一次被看到的可能。

所以,经过三层关注之后,文章的曝光率大大提高了a如果建群时已经考虑了分类,把对某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尽量集中在一起,通过群交流还能更好地激发对分享群文章的阅读。

而有了群,大家都乐意通过群分享获得信息,信息传达率显然可以大大提升。——于是,似乎基于某些共同兴趣或者价值观的“社群”雏形出现了。

1.1.4建群只是手段,不是解决方案

当每个微信公众号都发现这条提升微信阅读量的捷径时,另一个问题出现了: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他愿意分配多少时间给你,取决于他对你的黏性,而黏性取决于你所能提供的价值,如果没有价值他就选择退出。

建群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睛,一个经常灌水的群只会让人厌倦并退出,如何让群的价值提升、保持黏性呢?——于是”群分享”开始流行了a

请大咖、专家、名人来分享,而且是免费的哟——今天找了一位日本的牛人,明天找一位上海的,后天找一位武汉的……比如本书作者秋叶在2015年就受邀做了41场线上群分享。

显然,还可以通过这些名家的影响力不断吸引新人关注自己的微信号社群营销技巧,扩充群的规模,有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干脆直接开始快速建群,不管线上还是线下发展社群营销技巧,在很短时间内号称建立了1000个群。以500个人一个群计算,覆盖中国多少人?50万人!——”我能覆盖中国50万人”,凭借这个概念,有的社群已经拿到了投资。

因为这是”流量”啊。

但这是真的吗?

持续的分享就能留住用户?有足够多的群就能覆盖到足够多的人?弥补对微信公众号关注度的下滑?

P7-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