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模式有哪些?六种养猪生产模式的分析和探讨

qinzhiqiang 09-26 16:07 1,001次浏览

1 两点式生产模式

传统上,断奶仔猪会在妊娠舍和产房所在的猪场内饲养至体重30kg。本文中介绍的“两点式生产”指仔猪3周龄断奶后被转移到另一个单独的猪场,并饲养至出栏。目的是生产健康的生长-育肥猪。在这种生产模式下,母猪场只提供断奶仔猪,仔猪断奶后转移至其他独立的保育育肥场。理想的育肥场应有独立的猪舍,但通常情况是分隔开的独立单元,供每周的断奶仔猪饲养。为减少猪舍之间的悬浮微粒传播,各猪舍之间的间距至少15m。在此体系下,仔猪接种支原体疫苗,根据要达到的健康状况,选择在20~27日龄断奶。欧盟禁止低于28日龄断奶,除非出于健康的原因,且仔猪转群至干净的猪舍,并达21日龄以上才能断奶。在欧盟,低于21日龄断奶是违法的。

2 三点式生产模式

公猪与母猪饲养于第一个猪场,同时仔猪在此猪场出生并哺乳。仔猪断奶后转到第二个场内饲养至25~30kg,然后再转群到第三个场进行育肥。目的是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三点式生产模式是将猪场分为繁殖场、保育场和育肥场,后者可参照两点式早期隔离断奶设计,通过对猪舍内部进行分隔以做进一步调整,实现批次生产,全进全出。

3 合作生产模式

养猪生产者可通过多种方法联合起来,包括将一些猪场改造为专业繁育场,一些改造为保育场,其他猪场改造为育肥场,以充分利用三点式或多点式生产方式的优势。合作生产也能共享不同猪场中已有的特定病原信息,据此制订疾病的区域清除方案。它对于猪痢疾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控尤其有帮助。

4 多点式生产模式

母猪饲养在一个或多个繁殖场,并在这些场中分娩。仔猪在每周的同一天断奶,随后转入全进全出的保育舍,并在此饲养7周。在之后的每个批次中,所有哺乳仔猪都会进入一个不同的全进全出的保育场。7周后,第一个保育场被清空、清洗、消毒,并再次引入新的断奶仔猪。因此,按照周批次生产模式,需要8个独立的保育场。某一批的保育舍清空后,保育猪(30kg)全部转入独立的全进全出的生长/育肥场。因此,共需16个育肥场,轮换清空、使用。本方式可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使生长速度与饲料转化率最大化。对于大规模的商品猪生产,此模式非常有效。全进全出系统降低了偶然一种病原导致疾病暴发所产生的影响,使这些病原只能影响一个保育场和一个育肥场。养猪生产者混淆了早期隔离断奶与隔离断奶这两种方法的概念,导致仔猪过早断奶。

运用这种模式,许多繁殖场可相互合作,按照周批次生产节律,共同生产出日龄相近的仔猪,并转入独立的保育舍。然而,为使此模式成功运转,仔猪断奶年龄需严格控制,日龄较大的仔猪不能寄养,它们应该离开此系统。而且,若一个母猪场暴发疾病,如卫正,后果会非常严重。

繁殖场、保育场、生长育肥场的间距理想情况下至少3km,以充分利用早期隔离断奶的优点。间距越近,经由风媒传播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与伪狂犬病)的风险也越大。然而,对于经悬浮微粒传播的疾病(如进行性萎缩性鼻炎、胸膜肺炎),场间间距500m就已足够,但很明显风险也会稍微增加。

本模式可与批次分娩相结合,每个繁殖场可一次性地生产出足够的断奶仔猪将某个保育场一次性饲养满。如每周各生产333头断奶仔猪的3个1000头母猪的猪场,可一次性满足一个1000头的保育场,但保育仔猪来自3个不同的母猪场。然而,这些拥有1000头母猪、每3周一批次生产的猪场,每批将可提供1000头断奶仔猪。

5 单个母猪场的多点式生产模式

可建立8个可将保育猪养至10周龄的独立保育舍。随后每周保育猪被全部转移至另一个独立的育肥舍,全进全出。若采用此模式,母猪群至少需1500~2000头。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猪场进行全进全出生产与隔离断奶的优点,母猪户外饲养为多点式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通过许多不同方法利用隔离断奶策略的优点进行疾病控制,但必须确定出最适合的方案。需要指出的是,隔离断奶并非是一种很安全的方法。如果原仔猪群中有部分仔猪患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典型的案例是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或传染性胃肠炎。脑膜炎型链球菌无法通过隔离断奶得到控制,且已有严重暴发的临床案例。

6 分胎次饲养模式

本系统的理论基础是:由于经产母猪的免疫系统发育更完善,其后代仔猪对病原的抵抗力更强。在本系统中,假设青年母猪的免疫系统对疾病很敏感,那么它们应与场内的其他母猪隔离饲养。后备母猪配种后在一个独立的猪场内进行第一胎分娩,同时其后代仔猪也饲养于该场内。在怀第二胎时,母猪在妊娠第6周左右从此场转出,进入只有经产母猪的猪场,并在该场其生产的仔猪被隔离饲养。此体系的优点是:相比第一胎母猪所产断奶仔猪高达到9%的死亡率,经产母猪所产断奶仔猪死亡率只有3%,后代上市时间可提前10d。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