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欧洲病夫?“欧洲病夫”一个接一个出现

qinzhiqiang 10-09 13:32 938次浏览

“无法救治”的奥斯曼帝国

19世纪时,一度强盛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日渐衰落,成为欧洲列强角逐近东和黑海地区霸权的牺牲品。在欧洲外交官看来,无论开出什么“药方”都无法救治的奥斯曼帝国是不折不扣的“欧洲病夫”。

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政局混乱,塞尔维亚、希腊和叙利亚等多地弥漫独立思潮,帕夏叛乱和外敌人侵所引发的战争一场接着一场,不断摧毁奥斯曼宫廷重组新军、利用武力压服国内外的努力。更糟糕的是,西方列强自视为奥斯曼帝国基督教社区的保护者:法国是天主教徒保护者、沙俄是东正教徒保护者、英国和美国是新教徒保护者,这些国家在帝国内部扶植的不同代理人相互内斗,让一切改革措施都无法落地。

“欧洲病夫”一个接一个出现

在欧洲列强看来,奥斯曼帝国早已奄奄一息,只待死后就可肢解它的庞大疆域。但此时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国”实在难以容 忍横跨欧亚的奥斯曼帝国落入他国之手,更不愿这个牵制沙俄的筹码就此丢失。为此英国尽力扶持奥斯曼帝国,甚三不惜在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亲自下场同沙俄大战-番。

但所有的外部援助都无法支撑起衰败的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沙皇尼古拉一世直接嘲讽奥斯 曼帝国是“欧洲病夫”,“一个病得很重的人”。尽管英国在战争中站在奥斯曼帝国一边,但英国许多政要也同意尼古拉一世的观点。

奥斯曼帝国内部也并非没有过自救行动。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出现青年奥斯曼运动,他们试图实行西式政治制度,但在保守势力的打击下,奥斯曼青年党成员遭逮捕、监禁或被迫流亡,组织瓦解。

英国终于开始感到厌倦,不想再和“声名狼藉、衰老垂危、不名一文的土耳其”束缚在一-起了。19 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改变对奥斯曼帝国的态度,赞同将这个庞大帝国分割成多个小国,并鼓励阿拉伯人和亚美尼亚人的分离主义运动。

奄奄一息的奥斯曼帝国经过一战的严重打击后,终于覆灭。不过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对“欧洲病夫”的刻板印象使协约国在战期间低估奥斯曼帝国的实力,任其被德国拉拢的结果直接导致加里波利战役的灾难性失败,协约国伤亡超过30万人。

在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的同时,另一个欧洲老牌帝国也陷人困境。当时奥地利帝国统治着中欧和东南欧不同种族的民众。在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奥地利帝国又接连在对外战争中失败,意大利和德国相继统一为奥匈帝国,仍无法解决巴尔干地区复杂的民族问题。最终萨拉热窝事件中射向奥匈帝国皇室继承人斐迪南大公的子弹,将世界拖入一战之中,奥匈帝国也随之土崩瓦解。

催生英国“不满足的冬天”

奥地利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惨痛遭遇,让“欧洲病夫”一度成为谁也不愿意触碰的恶名。不过正所谓风水轮流转,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顶帽子被戴到经济摇摇欲坠的英国头上。相比当时欧洲大陆号称“经济奇迹’的快速增长,就连英国媒体也不惜用“欧洲病夫”对本国政府的无能表达抗议。

1967年11月法国否决英国加人欧共体的申请后,英国短时间内加入欧共体的希望渺茫。当英国政府鼓吹“要进人科学与科技革命的白热中,淘汰过时的工业制度”,但这些主张只限于口号,并没有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通货膨和失业状况日趋严董。

“欧洲病夫”一个接一个出现

此时除了英国外的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出现被称为“经济奇迹”的快速增长,陷人困境的英国被欧洲大陆报纸称为“欧洲病夫”。1973年,英国正式加人欧共体时,多家欧洲媒体称“欧洲病夫”希望加人欧共体能经济腾飞。然而让英国失望的是,不久后全球能源危机爆发,从1974年8月到1975年8月的12个月中,通胀顶峰达到26.9%!

1976年詹姆斯·卡拉汉接任英国首相后,试图以控制势工阶层的薪金加幅来解决长期的通胀问题,但英国总工会拒绝妥协。卡拉汉表示将强行推动工资限制政策。此举激怒了依靠工资维持生计的普通民众,在1978年至1979年间的冬季,英国国内出现一连串工业纠纷和大罢工,市政服务陷于瘫痪,经济处于混乱,史称“不满足的冬天”。

鉴于全国一片混乱,卡拉汉政府已计划动用军队来维持国内稳定。卡拉汉在1979年1月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英国局势日益混乱,英国《太阳报》以“危机?什么危机?”为题大造文章,使情况火上浇油。1月22日,英国主要城市发动全国性罢工,参与人数多达150万人,是自1926年以来英国单目最大规模的罢工。参与罢工的职工扩展至医院杂工,垃圾收集工人、学校助理、机场职工、甚至是挖墓工人等各类公营机构基层人员,造成公共服务瘫痪,严重影响国民日常生活。英国乃至国际社会一片哗然,有人称英国这个“欧洲病夫”已病人膏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英国重新进行评估。这场危机直接导致工党在1979年大选中失败,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胜出。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刀阔斧进行经济改革,随着英国经济恢复和1982年马岛之战击败阿根廷,英国终于洗刷了“欧洲病夫”之名。

合并后的德国“未能幸免”

1990 年东西德合并后, 德国背上超过1.5万亿欧元的合并成本。尽管联邦政府努力平衡,但统一后原先东德地区的失业率达到西德的两倍,许多东德人认为这是西德在反攻倒算西德人则抱怨联邦政府每年给东德区投人巨资使西德经济陷入停滞。在沉重的重建负担下,整个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德国经济增长低于欧元区所有其他国家,德国经常被外部世界称为“欧洲病夫”,例如2004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直呼德国为“欧洲病夫”。西方媒体评论称统一后的德国患上了魏玛共和国(注:指1918年至1933年期间采用共和宪政政体的德国)一样的“疾病”。

不过2005年之后,德国经济逐渐复苏,“欧洲病夫”的帽子被扣到表现得更差的国家头上。2008年英国《每日电讯报》称经济发展迟缓、政治松散、社会问题丛生的意大利是“欧洲病 夫”,随后这个称号又被“欧猪四国(指经济表现差的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共同分享。好不容易等到经济复苏,清停了几年的帽子又开始传递起来,2014年英国《卫报》称高失业率和经济增长不力的法国是“欧洲新病夫”。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