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的盈利模式(你知道有哪些盈利模式)

qinzhiqiang 07-24 16:27 1,396次浏览

说起粉丝经济,很多人还仅仅停留在粉丝群体为流量明星的电影、电视剧、综艺、音乐、专辑等作品和周边买单,为网红的广告代言、带货产品买单的印象之上。其实,在流量时代,所有附于一定社交属性的平台上、基于一定群体形成封闭圈层进行流量变现转化的商业模式都是流量时代粉丝经济的延伸。

需要搞清楚的是,基于公域流量的开放性,粉丝经济这种商业模式不再是单纯限于明星名人与头部KOL,而是对于腰部、尾部的内容创作者、品牌、中小型商家都开放了流量变现的机会。

纵观粉丝经济的发展历程,从线下经济到PC端发展再到移动互联网兴起,粉丝经济整个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大转变,说到底,都是围绕粉丝群体形成“人气”——“口碑”——“黏度”——“转化”的闭环:

1. 粉丝经济1.0:偶像追星模式

在线下经济和PC端发展初期,大众获取资讯信息的方式还是较为单一、单向,在某一阶段就很容易形成集中受追捧的偶像名人。比如2005年博客普遍兴起之时,基于PC端用户重度使用,博客集聚了一批初代个人内容产出者,韩寒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者。

首先,韩寒伴随博客平台成长发展的红利,在平台内部积累了大量“人气”,同时,凭借不断产出的文字作品在领域内以及一定封闭圈层了形成口碑;良性循环下粉丝群体的“黏度”不断提升,个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拓展,逐渐走向破圈之路,最后实现粉丝群体、甚至是圈外人士为其出版作品、导演作品转化买单,早期这套粉丝经济商业逻辑其实在娱乐、文学等大众文化领域,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2.粉丝经济2.0:互动经济模式

走过信息单向传播的PC端时代,移动互联网最初兴起之时,移动互联网平台双向、互动、零门槛的传播模式又为一批个人内容产出者积累粉丝群体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比如2009年微博平台的出现粉丝经济互动模式开始初现雏形,基于140字的高效图文裂变形式催生新的社交关系形成,渴望有发声渠道的个人开始运营账号,领域发声者出现,吸引了领域内同样表达欲望强烈,企图寻求共鸣和同类的内容消费群体,逐渐形成有互动的情感依赖之后,粉丝经济进一步延伸发展。

又比如之后兴起的斗鱼、虎牙、映客、一直播等初代直播平台,一夜爆火的门槛被直播及时高效互动化的场景大幅降低,用户的代入感加强、与内容生产者之间的距离感进一步减弱,无论是明星、秀场领域还是游戏、初代电商领域,这种高互动场景下的粉丝转化率都很可观。

3. 粉丝经济3.0:集体消费模式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以及社群经济的发展,集聚的粉丝开始出呈现社群移动与集体行为的特性。

所谓社群移动,即是粉丝群体基于共同目的创立一个场景需求,基于这类场景需求粉丝群体之间形成高频次的消费,并且基于粉丝群体的炫耀心理、攀比心理、分享心理等情绪化导因,这种消费会在粉丝群体之间产生互相影响的持续效果;

所谓集体行为,即是粉丝群体为了扩大或者说是证明所粉对象的影响力,会体现出有计划性、有组织性的集体消费行为,比如粉丝群体自发形成的买卖团和后援会,为了完成某种消费指标、对外影响力这种集体行为下的消费往往具有一定的冲动消费性质和较大的金额数量特点。

4. 粉丝经济4.0:反向赋能运营模式

社交媒体与内容平台多元化发展的流量时代,社交媒体账号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账号的商业逻辑主要是附着各类平台与IP的属性,基于各种场景内容进行产品/品牌植入;

有些账号的商业模式则是基于各类触达人心的事件或热点,迸发平台主推附能自身产业的内容。而不仅是明星名人、KOL/KOC各类内容创作者、MCN机构、经纪公司认识到了上述的这种变化,粉丝群体也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出现了粉丝群体反向赋能所粉对象事业的情况。

现在比较常见的反向赋能运营模式主要表现为:所粉对象作品/品牌内容二次编辑创作支持的逻辑、所粉对象产品/品牌/代言/周边等商业内容裂变传播的逻辑、控评话题净化以及关联词净化的逻辑、圈外安利主动宣传的逻辑、以及突发事件公关发声支持的逻辑,未来这种反向赋能的形式还会更加多样、智能、高效。

流量时代的粉丝经济运营,从线下经济到PC端发展再到移动互联网兴起

除了粉丝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底层逻辑不变之外,其实粉丝经济的变现模式背后的逻辑其实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核心其实还是在怎样运营好你有限的粉丝群体:

1. 附着平台,品牌塑造逻辑

其实,许多一夜爆火的个人内容创作内容都和平台官方阶段性主推的大趋势不谋而合,流量时代下附着平台,基于粉丝经济成功塑造品牌实现口碑和商业转化共赢的,李子柒算是其中极其典型的一位。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归隐田园理想生活的场景,从李子柒的个人IP塑造、 内容产出构建、账号运营、个人自有品牌的选品环节以及传播环节,逐日此类都保持了高度一致的调性,而这种调性与时下互联网平台倡导的调性又是相符的。前端,通过社交平台的重度视频化内容构建塑造了粉丝群体高度的内容消费黏性,后端,基于天猫等电商平台主推国货品牌的大趋势,让粉丝群体在聚焦内容的同时实现消费转化,仅李子柒的天猫店铺在双11大促期间营业额也曾逼近亿元大关,这种附着平台塑造品牌的逻辑,对于粉丝经济运营来说算是一种长久持续变现的方式。

2. 塑造黏度,把控渠道逻辑

这种商业逻辑比较适用于具有一定粉丝规模或者拥有一定渠道资源的内容生产者,基于渠道的议价能力与囤货优势,在收获首批粉丝群体之后,基于第一批粉丝群体的口碑传播,逐渐覆盖更多的目标用户。

直播经济下火热的淘系头部主播大多都是采用这样的商业逻辑,比如淘系直播电商的头部之一薇娅,团队牢牢把控渠道这对于粉丝群体来说也降低了选品的决定困难与消费时间,同时还具备更高性价比、更低的产品价格,很容易自发就产生了在熟人圈层内分享、传播的行为,这对于主播来说便走上了目标用户处于不断扩大,商业模式不同良性发展的循环。

3. 价值衍生,情怀消费逻辑

这类粉丝经济运营常见于科技圈,通常指因为认可某一个人、某一个产品、某一个品牌的价值,分散的个体因为这种相同的兴趣或情感偏向而聚集在一起,为价值衍生买单、为情怀买单。

罗永浩算是一位,为发烧而生的小米品牌其实最开始也是粉丝经济运营的衍生。通过小米手机最开始建立的价值认同再产生情怀,延伸消费到小米的电脑、手表、灯、闹钟、窗帘等智能家居与科技产品,米粉们体现了对小米这个品牌全生态的惊人购买力,真正做到了“为发烧而生”。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