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虎APP出招58元全合成保养(“贴钱”保养大战会来临吗?)
途虎APP出招58元全合成保养(“贴钱”保养大战会来临吗?)
最近一周后市场圈子里最热的话题莫过于,途虎在郑州启动新一轮优惠活动,其中全合成保养最低价格58元!
一时间行业爆炸,“58元全合成保养,郑州保养大战迎来价格终结者?途虎想一站封神!”来自后市场的声音。
那么途虎的这次的58元保养到底如何?会给行业带来什么?
途虎的58元全合成保养
本次疫情尚未结束,途虎已经迫不及待的在郑州这个保养大战的聚集地放出了大杀招。
本次途虎放出的是4款保养套餐,其中最劲爆的莫过于58元的全合成保养套餐,以下是本次途虎的活动页面截图。
图片来自途虎APP截图
从活动页面及一线市场反馈可以看到,本次产品套餐含:
1、驾驰全合成润滑油4L
2、马勒(或其他知名品牌)机油滤芯
3、工时费
首先这次的机油品牌是途虎自主品牌“驾驰”,“驾驰”是途虎和韩国SK合作的品牌,这个品牌推入市场不久。(当看到机油品牌不是大品牌润滑油时,而且每天限量500个,我们还是略微松一口气)
当去年大家还在讨论,保养大战中“99元全合成保养”至少算下帐来,配件(机油、滤芯)还能保本,就是亏个工时费时。今年的58元全合成保养就生生打脸,击穿了配件成本线!
不管愿不愿意接受,残酷的事实还是摆在我们面前。当然我们可以给自己很多心理安慰的理由,诸如:
途虎在郑州保养大战没赚到便宜,这是疫情后的阶段性报复推广,很快会停!
亏钱的生意长久不了。
每天就500个,其实总共没贴多少钱,这是玩声势、玩营销噱头呢。
……
我们行业内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电商的贴补打法真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确实影响了我们的车主在价格上的认知。
价值决定价格,
这是场供应链“诛心”营销
对我们带来思想冲击的应该不止是58元的全合成保养。
大家不会忘记就在两周前发生的原油负值事件吧!对,简单的理解,你购买原油,不但白送,还贴钱你!
美国时间4月20日,美油期货5月合约跌171.7%,收报-13.1美元/桶,盘中跌幅最高超过300%,最低的时候报-40.32美元/桶。
当然原油跌到负值只是一个期货价格,并不是原油交割的价格。
原油期货跌到负值说明,仓储,运输等成本远远高于原油的生产价格。
例如,原油价格是20美元。仓储运输等成本40美元。那么总成本是60美元。但原油价格只有20美元,所以期货就会报-40美元。
这给我们非经济学专业人士上的最大的一课就是,一个商品的真实成本线不是零而是为负,还有残值处理成本。
不好理解?
第一个例子:公司最近刚换了个新的办公室,原来的旧沙发想处理掉,没人买二手,想不要钱白送还不行吗?(定价为零)找来收废品的报价,给我们搬走需要给他支付50元搬运费(价格为-50元)。
第二个例子:小时候一个姐姐开的服装店,她的衣服进价80一件,但最后十来件50一件卖了。我疑惑问,这样不是赔了吗?她说前面200一件早赚回来了,后面这几件多少钱都算白赚,总比过季卖不掉强。嗯,这衣服就一件亏30,很自然的被卖出去了。
从常规逻辑的表象去看,这两个案例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结果却全是以“负价格”卖出去了。买方和卖方都还是满意的。
我们知道了,“商品价格不取决于生产成本,而取决于其价值”的深刻道理。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途虎58元小保养亏不亏,是在看其成本,而别人算的帐也许是用这几十元的亏损换来的价值到底值不值?
具体到途虎,也许是为了啃下郑州这个硬骨头,毕竟在过去的保养大战没有得到什么便宜;也许是为了在保养最激烈的地方试水自控品牌机油的销售难易;也许是为了融资、拿钱上市……反正他们有自己的逻辑。
可以确定的一点,不管这个逻辑在外人看成不成立,荒诞不荒诞,他们自己肯定是算过账的。
其实从C端来看,一个自有品牌机油,大多数车主是比较爱惜自己车的人,或车档次足够,心理学角度来讲一般不会去尝试用最低的价格去换油做保养的。
而这次真正“诛心”的是供应链,途虎在行业里打了个大广告,也让机油供应链的底裤漏了出来。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负价格战打响,跟不跟?
贴钱保养价格战,跟不跟?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先区分下对象:以生意为目标的普通修理厂区域连锁平台型企业
1,普通修理厂
对于修理厂来说,我是不建议跟进。相对来说,一家修理厂已经形成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价格体系、用户消费习惯,这些都是自成体系的。刻意的跟进模仿,大概率的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2,区域连锁
不可否认,大多数的区域范围内,话语权最强的还是“地头蛇”。任何平台和全国连锁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号令”一个区域的程度。
区域连锁也具备一定程度的供应链强势谈判能力。我同样不建议跟进58元保养。区域品牌形成的认知度,和多年来形成的油品供应链,在自己的客户体系已经形成品牌认知,比如,长期使用“美嘉壳”或者大桶油。突然改变保养的产品和客户策略都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贸然发动应对战,反而会成为帮竞争对手培育市场的帮凶。按自己的节奏走,区分引流、留客、保利润、增值业务等不同定位产品线。
3,平台企业
对标最紧的应该是这类企业。
首先,从资本量级,和途虎相似性最高。不管出发基因是做供应链还是开加盟连锁。
其次,从商业目标上也相似。核心目标只有两个字“流量”。
本质是场C端流量争夺战
后市场在大多数车主眼里只有原厂件。C端可感知的品牌品类无非,保养、轮胎、电瓶(勉强算半个)、车险这样寥寥几个。因此,可以做C端流量入口的品类是屈指可数的。
1、15年底开始,O2O纷纷死亡,但从13年开始大量烧钱培养了不少用户习惯,剩者为王,途虎承接了足够的汽后O2O客户遗产
2、阿里从车码头到去年新康众的天猫车站项目并未进入C端,直到这次天猫养车才算刚刚进入C端。京东也是如此,真正的C端+线下门店的方式也是从合并淘汽档口之后才逐步开始。而在这两家还在试错的时候,途虎在天猫和京东旗舰店在如火如荼的收割优质线上流量。
当然作为阿里和京东的平台流量负责方,到今天看到这个状况不知道会如何感想。
3、依靠这个2万单/天的流量优势,途虎开起来了1500家工场店,一个线上线下的闭环体系模型打造起来了
回到C端流量话题,其实终极高考的知识点并不在这里,而是“区域密度”。
目前谁家的流量都不足以支撑其店面密度可以支撑到反向供应链形成,并且效率高过目前的供应链体系。
所以,2C的流量来源应该有门店私域流量、基于loacation的本地化异业流量、线上流量,这几个流量构成才能撑住“高密度”的目标。
最终提供服务的终端对决策的影响力还是很大,没有优质可控的线下服务连锁终端网络,任何线上的工作都是空中楼阁。
从这个终点来看,谁都差的很远。
奉劝后市场人认真的看待流量,平台交易流量真的和后市场流量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否则,按阿里和京东平台线上汽配交易量400多亿,足以支撑30-40万单每天,足以支撑2万家汽车服务门店的客源问题。
但为什么*猫养车迟迟开不够那么多店呢?这个就很微妙了。哪怕如今如火如荼的加盟,紧接着面临的加盟修理厂的拷问就是:说好的客户流量呢?能比途虎多些订单吗?
5,线上获客流量见顶后,C端流量的关键点
从大平台视角,尤其是阿里和腾讯两家,旗下类似于汽车后市场这样的生态企业布局企业众多,都在上百家之多,这也意味着“爸爸”们的流量需要数百个孩子争抢。
而且,同一平台下的转化成本也是非常高,以阿里举例,其内部平台间的用户交易转化成本在384元(这时候你还认为途虎58元的保养亏钱吗?),更别说从社交媒体用户往后市场交易上转化了。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电商流量占全国零售总量的20%,而电商流量里的找出车主、然后在线上电商用户中,接受线上买单、线下服务的用户占比不会太高。
那么,对于后市场完成这场必打的战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点:
1,入口品类定义及定价
途虎抢占了轮胎,又在抢占保养。从C端的视角,去打造一个入口品类。可选项真的不多。这个考验的不是供应链能力,供应链是个基本项。但关键是如何组合出一个C端普遍认知的品类。
配件似乎只能从油、电、轮,上下手。但如何定位用户层、价格,最终和小b配合把C端留在店面,锁定长期消费,是门系统的学问。
不是拼谁的价格更低,而是拼谁的获客成本+留客成本最低。你家保养99,我明天58,是不是还有48?是不是还有0元保养?做保养送现金?毕竟一个线上获客都高达几百元,只要算的过来帐啊!
在这个维度下,供应链成本和产品定价无关!
2,C端服务品牌的打造
参考途虎品牌的成本,我曾经提出过,打造一个后市场的C端品牌应该是10亿起步。
不要认为10亿是一个很高的数字,打造一个C端品牌这点真不高,后市场一直就有品牌金主,比如、美(孚)嘉(实多)壳(牌)机油 或 几个大品牌轮胎,每年花在品牌和市场上费用都很高。
也许,当我们后市场真正舍得花大钱在和直接销量不挂勾的事情上,才算刚刚过成年礼。
高密度店面招牌和分布,是个快速提升认知的方法。这仅是认知,从认知到信赖,到复购转介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这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店招可以解决的。C端品牌是有温度的。
似乎,现在的直播电商给了我们一个低成本的启发。一个全国性C端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全地面式的陆军扫荡,同样也离不开传播力和温度感的空军协作。
随着这两年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本后的本质是快速打造IP矩阵,由IP矩阵形成的KOL+KOC的高密度口碑网络,往C端服务品牌上承接,成了目前低成本快速的品牌打法。
还好,在这点上,后市场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