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结果互认精准预约管理(沪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

qinzhiqiang 07-20 11:29 681次浏览

检查结果互认精准预约管理(沪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

你去医院是否会担心排队等候、重复检查、遇到疑难复杂疾病不知道该挂哪个科、为同一件事情反复奔波医院……市卫生计生委称,针对市民就医过程中的“堵点”和“痛点”,今起正式启动第二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改计划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三级医院预约时段要精确至1小时内;各医院之间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等服务。详见↓

「便民」检查结果互认、精准预约管理……沪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

工作目标

2018—2020年,利用3年时间,巩固深化上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切实举措,进一步应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努力构建就诊便利、沟通有效、诊疗安全、服务可及、信息共享、服务一体的新时代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变化,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第二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

8项工作制度(摘要)

1.预约诊疗制度。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集中预约检查检验,三级医院预约时段要精确至1小时以内,并完善就诊时间段(点)告知服务,尽可能减少预约患者候诊时间,提高预约诊疗效率。落实实名挂号、实名就诊制度,有效防范“号贩子”。

2.远程医疗制度。进一步扩展远程医疗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医联体牵头医院向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超声、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查房、远程监护、远程培训等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探索为患者提供适宜的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监测、远程健康教育等服务。

3.临床路径管理制度。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增加住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比例,实现临床路径“医、药、护、患”一体化,增加临床行为规范和透明度;有条件的医联体内可以探索建立一体化临床路径,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

4.药事管理制度。加强药师队伍建设,落实临床药师制,大力培训、合理配备临床药师,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合理用药指导。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为切入点,落实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制度。利用信息系统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5.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完善区域“三中心”(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建设。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市级医院通过申康医联平台,实现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一、二级医疗机构要认可市级医院检查结果,避免重复检查,增加患者负担。

6.医患沟通制度。对患者咨询做到一次性告知清楚,减少患者奔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进一步规范投诉管理,严格落实“首诉负责制”,健全并落实患者投诉、接待、受理、处理、反馈制度。维护和尊重患者权益,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7.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岗位,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按照不同的床位配备比例配备专职医务社工,并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

8.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认真梳理存在的患者安全隐患,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患者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建立患者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患者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收集、分析和总结工作,促使工作人员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持续改进。

6个方面创新医疗服务(摘要)

1.推进急诊急救领域建设。稳步推进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等5大中心建设。以5大中心建设为基础,积极推动院前急救与各中心形成服务网络,探索建立陆地、空中、水上立体救援模式。

2.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医疗机构可以开设多学科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探索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单病种多学科诊疗规范,建立单病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将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

3.推行日间医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院为患者提供日间化疗、日间介入、新生儿日间蓝光照射治疗等日间服务。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为日间手术和日间治疗的患者提供随访等后续服务。

4.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优质护理服务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向合作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提供护理服务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为患者提供上门护理、居家护理指导等服务。

5.拓展药学服务新领域。鼓励开设合理用药咨询门诊。有条件的医院可逐步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和基因检测工作,提升临床药师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与指导能力。鼓励为患者提供中药个体化用药加工等个性化服务,缩短患者取药等环节等候时间。

6.建设智慧医院。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移动支付、床旁结算、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务;应用可穿戴设备为签约服务患者和重点随访患者提供远程检测和远程指导,实现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有效衔接。